“以房养老”该如何设计 既然老人们认为“以房养老”不划算,那么把房子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应该拿多少钱才是合理的呢?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地产业内专家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其实银行和保险公司也是一肚子苦水,之所以试点四年以来,只有一家保险公司承保了以房养老,大多数银行和保险公司对这个业务都“不想做”,主要就是因为在银行看来,房子是折旧资产,每年会有贬值,而付出的现金每年是有利息的。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保险公司和银行还有行政成本,而且房子通常是“估不足”的,所以保险公司需要留出很大的空间,保障自己的风险。这样孤寡老人们的“回报”就更低。 如何让各方都满意呢?该人士透露,其实在香港有类似的养老保险,业内叫做“斗长命”的保险。一个60岁的老人,一次性付100万元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每年分红,死亡则终止。若不满75岁死亡,则付到75岁,给子女或其他继承人。这个产品的收益大概是5666元/月左右。年率6.8%。按照6.8%的回佣率,前面16年,活到75岁,拿回100万元本金。活到80岁,大约有3%的回报。活到90岁,大约有5.4%的回报。但最高的收益率上限是6.8%,不能超过。 这样相比,同样是100万,现在的“以房养老”只给2514元/月,实在是太低了。 该人士建议,他认为的“以房养老”,不应该是“二方模式”,而应该是三方模式。他举例道,现在的二方模式是,A.老人,卖出房子,每月获得2500元,获得房子租赁权直至死亡。B.银行,买入房子,每月付出2500元,没有租赁权,老人去世后获得房产。 引入第三方投资者后,金融方式可以改成,A.老人,卖出房子,每月获得4000元,获得房子租赁权至去世。B.银行,获得100万元现金,每月支出5666元利息,相当于做了一笔理财产品。C.投资者,付出100万元现金,每月获得1666元房租,在老人去世后获得房产。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对于银行和保险机构来说,它相当于承接了一笔“100万元斗长命”的金融产品。因此逻辑是很清晰的,不涉足任何不动产。也没有金融风险。而投资者相当于花了100万元买了一套老房子。此后“长线出租”,因为房产是按照评估值计算的,因此这个买入价格在当时也是远低于市场价的,相当于长线投资。 最后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反按揭后,每月获得4000元,远高于现在设定的2500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设计通过金融创新会使得各方都得到满意的结果,也很有可能推动以房养老的推广与落实。 北京创新试点共有产权式的“以房养老” 其实,北京除了试点倒按揭的“以房养老”模式外,还在通过共有产权房的模式,尝试另一种“以房养老”。 去年12月,北京开始尝试通过共有产权的形式,兴建专业化的养老社区。首个试点位于北京朝阳区双桥西巷的恭和养老中心。 据了解,这种共有产权性质的养老社区,不同于一般的纯住宅,也不同于一般的养老机构,而是一种全新的业态。购买人可购买养老社区居室部分95%的产权,另外5%产权由养老服务企业持有。 恭和养老中心项目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均价4.5万/平方米;限60岁以上老人入住,每月需缴3000元服务费。 不同于一般社区的是,这个养老中心项目如同一家养老机构,既有包含了无障碍设施的养老居室,也有公共配套的医务室、养护中心、活动室、餐厅等,免去老年人居住后的烦恼。 为了考虑老年人的医护需求,每套居室都采用了适老化设计,室内安装了紧急呼叫器。只需按一下呼叫器,24小时值守医护人员会立即赶来。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试点的365套共有产权养老住房已入住了143户,居住老人去世后,房产也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出租。 此外,国内不少开发商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投入到养老地产行业,包括万科、绿城、保利等超过80家房企都已将养老写入发展计划,像万科就选择了自持社区养老业务,并将养老这一板块独立成立公司。早在2010年,万科就在北京房山窦店试点了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采用租售并举的模式,为其养老地产开发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