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5月25日讯】(北京商报)六稳之后再提六保,民生导向贯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尽管未设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例如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等。如何实现这些具体目标?如何将一揽子宏观政策落到实处?在5月24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针对稳就业、促消费、扩投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划定了今年宏观政策的调节路径和工作重点。 稳就业 聚焦重点群体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没有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表示,不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今年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就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重点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分析称,就业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的另一面。有增长才能够实现就业。所以说保就业实际上是稳增长的另一个说法,只不过它不像增速目标那么冷冰冰的。在六保当中,保就业和保基层运作、保市场主体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交汇点。 据统计,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39次提及“就业”,频率之高前所未有。今年前4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有354万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在疫情冲击下,该成绩与任何国家和地区相比均是了不起的增量。 为稳定就业岗位,各部门已集中出台8个领域的共90项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赵辰昕进一步指出,其中很大比例面向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农民工。截至目前,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已有超九成农民工实现返岗就业。 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分析指出,时至年中,如果过多强调全年经济目标,留给下半年的任务将非常繁重,从而对稳就业和保民生造成“挤占”。考虑到疫情潜在的长期化趋势,“稳就业、保民生”不仅是今年经济工作重点,或将贯穿整个“十四五”时期。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还将通过四方面举措继续巩固稳就业各项措施。具体包括继续将就业优先导向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着眼点;强调“协同”效应,实现上中下游产业协同、产供销全产业链协同,大企业、中型企业、小企业协同,实现全面复产达产;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关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扶持力度。 扩内需 发力老旧小区改造 稳就业以增收。居民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回升,从而刺激市场经济活动恢复良性循环。 宁吉喆提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拓展城乡区域大市场。依托14亿人口,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推动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比翼齐飞。投资方面,要用好6000亿元预算内投资,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几千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及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传统投资和新型投资双双发力。城镇化方面,今年要推动完成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目标,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100个左右的县和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 具体而言,在促消费方面,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支持。例如,聚焦吃、穿、用、住、行。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便民化的改造力度,使居民住得舒心。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和二手车流通,落实好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使居民行得便捷。 王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能够有效连接投资和消费,还能够成为“新基建”的有力推动。“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提到扩大有效投资时专门提到了老旧小区改造,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会保持相当大的推动力度。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后,老小区在本身质量和服务功能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一笔大投资。而同时,又能够有效拉动一系列包括家电、通讯网络等的消费。既利于民生环境改善,又对接了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和基建补短板。而城市面貌的改善,又将反过来刺激企业落地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