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她和研究团队结合医疗卫生数据、疾病负担情况、疾病模式等情况,开展了一项对未来10年老年人医疗费用的预测研究,发现2020年-2030年,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增幅约为157%,同时,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在全人群医疗费用中的占比稳步上升,到2030年可能将占到近50%,比同期全人群医疗费用的增速更快,“也就是说,会花更多的钱来应对医疗的需求”。 养老焦虑的背后,既有医疗健康开支增多的担忧,也有收入保障不足的担心。目前,大多数中国居民的养老选择还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 邱月表示,退休金和儿女赡养依然是养老经济保障的主要来源,投资理财等财产性收入的占比仍然比较低,混合收入模式还有待完善。近几年的调查发现,依靠自己退休金养老的老年人有将近40%,依托儿女或者亲属赡养的大约有28%。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投入在逐年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也一直维持上涨趋势,但收支差距随着年份推移有缩小的趋势。根据邱月的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支付月数已经从2012年的18个月,降低到了2017年的13.8个月,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在未来依旧面临沉重的压力。 邱月建议,可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和社会参与,实现代际互助与融合;其次,提高养老金“第一支柱”的可持续性,包括收入水平、缴费基数的真实足额等;并且鼓励“第二、第三支柱”的发展,来为第一支柱分流减压,尤其是“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目前,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很少参与企业年金,社会整体参与率比较低,规模也相对比较小。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养老和生活需求对经济增长也会起到支持作用,但老年经济必须首先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只有老年人有钱消费,才能起到(这样的)支持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与公共政策的研究者,王小鲁认为养老保险捉襟见肘、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的一个原因是,还有很多人群没有参保,特别是大量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保障体系中,而过去大量财政资金都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对公共服务方面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偏低。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财政体系、政府支出体系需要转型的任务。”在他看来,目前公共服务领域对老年人的服务仍然有一些缺失,应该更多地推进制度和政策转变,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人口拐点的到来做好准备。(记者 王林) (原标题:人口拐点临近,养老经济如何破题)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