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五五购物节”主要目的是通过线上引流带动实体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也就是说,要形成线上带动线下的发展,增强上海零售的电商化进程。 人均网上消费名列前茅、上海本地电商规模却并不大,刘明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大型综合电商,杭州有阿里巴巴,北京有京东。上海主要是一些垂直型电商以及实体商家的线上销售,规模上比综合电商要低很多。二是上海的人均购物面积比较高,大型商场、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比较多,线下销售占社消的比重比较高就显得很正常。 不过在电商眼中,电商占比不高,显然意味着大有空间可为,帮助线下零售线上化就是看得见的路。 但在刘明宇看来,上海现阶段并没有那么急迫需要拉升电商在社消中所占的份额,而应该以提高商业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包括线上和线下),避免各个商圈、业态的同质化竞争,培育特色,提高品质,打造上海购物品牌。 以眼下的“五五购物节”为例,线下企业不应该止步于当下的合作,如果只是简单地成为平台众多的供应商资源之一,并越来越依赖平台的引流,平台企业会成为真正赢家。 5月5日下午,记者走访南京路步行街发现,在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入口处设有百联和拼多多合作的指示牌,商场设有专人指导,消费者要取得消费券,需要先到拼多多内购买再到i百联APP兑换使用。为了获得消费券,多位市民都站在原地现场下载拼多多。 在刘明宇看来,商家不一定要建立自己完整的O2O渠道,而是做好自己擅长的一部分,通过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形成线上和线下触达消费者的多通道。随着物联网、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涌现出更多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各种新型服务商,它们才是协同线上线下的真正推手。 从这一点看,上海“五五购物节”正是通过聚合“全物种”,有利于生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生态群落,加速线上线下融合。 并非报复性消费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五一”小长假的前三天,外来游客消费次数高达278.3万人次,发生消费额为43.8亿元,外出游客消费次数为244.5万人次,发生消费额为28.3亿元。今年“五五购物节”启动第一天,上海地区消费支付总额已超100亿元,规模可观。 但这些并非意味着报复性消费正在到来。5月5日下午5时,记者在南京路步行街走访,“五一”小长假的消费券发放已告一段落,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货、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新世界城等商场人潮开始明显回落。 大丸百货一楼多个化妆品柜台已经无人聚集,CPB柜姐告诉记者,多款明星产品断货,消费券已经发放完毕。雅格尔、波司登等服装品牌开设在南京路上的单体旗舰店内人烟稀少。 十余名消费者接受了记者采访,一部分是外地游客,主要购买商品包括光明、杏花楼等上海老字号特色商品,上海本地居民则占了大部分,化妆品、打折衣服、鞋子买的比较多,“心里是有购物清单的,经济形势不明朗,已经开始控制非必要支出”。 刘明宇认为,“受到疫情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被压抑或延迟,现在是恢复性消费”。在购物节集中释放,容易造成报复性消费的假象。 在他看来,购物节本身对于人们恢复对市场的信心和消费热情很有帮助。由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消费会更加理性,在购物节寻找合适的商品和有吸引力的折扣。购物节成效显著,正是人们理性购物的体现。 (原标题:电商血拼上海滩 “五五购物节”谁是赢家)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