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4月16日讯】(北京商报)北京五环一带最后一块完整的产业发展区,有了实施方案。4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最新发布的《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在会上介绍,《实施方案》明确“两步走”目标。到2027年,园区的功能布局将基本成型,医工融合区的高校、医院等主体设施基本建成。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全面建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合作枢纽、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人工智能赋能医药行业的示范区域以及医药政策改革的先行区。
南部产业升级,锚定全球医药创新坐标 医药健康产业关乎国计民生,也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北京凭借丰富的创新和临床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众多外资药企入驻。在此背景下,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应运而生。 林剑华称,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位于南五环两侧,规划面积约5.8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达300万平方米,目前已吸引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和6家外资药企研发中心落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优势,与大兴临空经济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日产业园等30余个产业园区形成联动。 北京商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工作考虑,旨在成为全球医药健康创新合作的典范、监管与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推动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迈向新高度,同时带动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升级。当前北京南部地区已形成以经开区为龙头的高端制造集群,医药健康产业贡献了北京全市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建设将为这一区域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采取“两步走”目标。林剑华表示,到2027年,园区的功能布局将初步成型,医工融合区的高校、医院等主体设施基本建成。以目前的建设进度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落地项目方面,除了跨国医药龙头企业创新研发中心等项目外,研发转化区已落位阿斯利康首个在华疫苗工厂、首药控股总部和产业化基地,今年还将陆续推动生命之蝶研发转化中心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在这一阶段,还将吸引一批头部企业创新项目落地,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药械产品,为园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全面建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合作枢纽、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人工智能赋能医药行业的示范区域以及医药政策改革的先行区。届时,园区将实现人才的高度聚集,各类创新资源高效整合。 林剑华表示,为保障公园建设顺利推进,北京市发改委将整合全市研发、产业政策,统筹资源,支持专业化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培养专业人才,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政策支持方面,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市级多个部门联合发布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并出台合成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专项政策,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多部门协同发力,构建完善支持体系 为支持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北京市发改委会同近20个市级单位协同制定了22条支持举措,涵盖规划建设、配套保障、监管创新等多个关键维度。 在规划建设与配套保障方面,北京致力于打造“类海外”创新生态,实施规划提级、配套提质、交通提速工程。北京经开区作为建设主力军,将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国际化、高品质元素,打造标志性城市空间。从现有的规划来看,经开区已规划出四大产业功能区:总部集聚区围绕六大中心办公地布局创新资源,打造国际企业总部集群;北部医工融合区重点发展国际顶级专科医院及转化医学相关产业;东部研发转化区面向企业研发生产需求;南部医药智造区重点发展智造功能。 通过多项创新政策,在产业区内配套高品质商业设施,引入高端酒店,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目前人才保障房已于2024年10月开工,将于今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建设;还将在今年启动区域配套学校的建设工程,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监管创新是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市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屈浩鹏在会上表示,北京市药监局将借助国家药监局的技术审评力量,加强与各中心的合作,开展监管科学课题研究,提升监管水平。充分发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力量,围绕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市场应用等环节,加强创新产品全流程精准服务。 同时,深化落实重点项目制管理,扩充管理品种至300个,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准服务。据屈浩鹏介绍,在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中,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0个品种纳入试点,最快的用时18个工作日,临床试验启动最快用时3周,远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4家申报企业在经开区注册,充分说明经开区是最具活力的创新药研发区域之一。 聚焦融合创新,强化资源要素集聚 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创新是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介绍,将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医药创新企业、医疗机构等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开展算力、模型、数据等交叉融合的创新合作。目前,已经在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新布局14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实现首批3名患者的人体植入,在中文语言精准解码等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成果都为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创新奠定了基础。 龚维幂称,依托“两区”建设与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已率先为外资医药企业申报数据出境建立绿色通道,推动数据合规出境,为外资药企创造更便利的发展条件,使园区成为“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的创新高地。通过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事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服务康达行健等8家外资企业新增经营范围,从事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 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市经信局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资金支持政策,构建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国外药械品种在园区产业化。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透露,在2024年,北京市医药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连续四年超过120亿元规模;完成工业产值约1850亿元,实现平稳增长;12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同时,北京市将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编制配套政策方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扶持。通过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园区,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北京支持在医药创新公园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医工交叉研究等方面工作,加快培养一批贴近产业、服务创新的人才。强化人才引进支持,通过高水平生态构建支持全球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条件。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李晗 (原标题;北京BioPark“两步走”战略发布:2030年建成全球医药创新合作枢纽) 责编: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