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5月23日讯】(搜狐健康)最近来儿科门诊就诊的一些孩子,有突发高烧、喉咙里长疱的症状。这很可能不是家长们最近关注的新冠,而是另一种同样值得警惕的传染病疱疹性咽峡炎。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周晓倩介绍,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重在退热和口腔护理,让孩子能够顺利进食。家长们不要盲目使用抗病毒药物。若孩子出现进食困难、高热不退、高热惊厥及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带患儿及时就医。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潜伏期为3—5天。该病以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为主要特征。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传播?什么时候高发?哪些孩子易感? 1、传播方式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2、季节性 疱疹性咽峡炎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爆发流行。 3、好发年龄 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患儿和隐形感染者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同一患儿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而导致重复的感染发病。 哪些症状提示孩子可能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1、发热 常突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摄氏度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天;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症状。 2、咽喉痛 孩子可能会出现厌食、哭闹、吞咽困难、流口水等不适。 3、口腔疱疹 起初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约2—4毫米,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扁桃体、悬雍垂等部位,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4、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全身和咽部症状体征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 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该如何治疗护理? 1、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体温38.5摄氏度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头部冰敷、枕冰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等。给予退热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2、居家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注意休息 保持环境舒适,让患儿得到充分休息。 4、发热患儿护理 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 5、清淡饮食 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6、口腔护理 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7、密切观察患儿情况 若出现进食困难、高热不退、高热惊厥及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情况,应带患儿及时就医。 (原标题:狐大医 | 孩子突发高烧、喉咙长疱是新冠吗?很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别用错药!) 责编:九月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