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3日讯】(搜狐健康)“医生,我是O型血,老公是B型,看网上说宝宝会溶血的,怎么办呀?”诊室里,一位孕妇紧握着报告单,看上去十分焦虑。顺义妇儿医院产科安冬医生表示,许多准爸妈都有类似的担忧。但血型不同并不意味着宝宝一定会溶血,而且ABO溶血通常病情较轻,大家不必过于紧张,而要科学认识、合理应对。 为什么妈妈和宝宝血型不同会有可能出现新生儿溶血? 大家最常说的血型是ABO血型。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的是A型血,有B抗原的是B型血,两个都有的是AB型血,两个都没有的是O型血。 宝宝的血型是由父母双方决定的。正常情况下宝宝的红细胞不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仅在怀孕或生产期间胎盘有破损时,绒毛血管内宝宝的红细胞才可能进入母体。如果宝宝与妈妈的血型抗原不同,当宝宝的红细胞进入到妈妈体内的时候,妈妈的免疫系统会认为这是个外来物质,就会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宝宝体内的时候,会自动识别到宝宝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引起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症。 什么样的血型会比较容易发生溶血问题? 在ABO血型系统中,溶血主要发生在妈妈是O型而宝宝是A型或B型。当妈妈的身体接收到宝宝的A型或B型抗原时,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抗体返回到宝宝身体里,就会引起溶血。但是爸爸是B型血不代表宝宝也一定是B型血的,如果爸爸是杂合型,那么宝宝也有一定机率是O型血,与妈妈血型一致,不会发生溶血。 虽然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比较高,但宫内胎儿溶血的发生率却很低,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发生,而且通常病情较轻,除引起黄疸外,其他改变不明显。在孕期往往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是因为在红细胞外,A或B抗原还存在于许多其他组织中,有大部分抗体被组织或血浆中可溶性的A或B物质吸收,只有少量通过胎盘的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所以,如果孕妇只是单纯的O型血,就不需要太过于焦虑,如果宝宝出生后出现病理性黄疸,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有溶血问题。 除了ABO血型之外,还有另一个血型系统叫做Rh血型。我国绝大多数人都是Rh阳性,只有极少数人是Rh阴性,也就是通常说的“熊猫血”。如果确定妈妈是Rh阴性血型,而宝宝是Rh阳性,那么就有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胎儿和新生儿溶血症。 Rh阴性的妈妈什么情况下会产生Rh抗体? 最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1、曾输注Rh血型不合的血液; 2、有过分娩或流产,在此过程中机体接触到Rh血型抗原; 3、在孕期宝宝的Rh阳性血细胞经过胎盘进入妈妈体内。 知道自己是Rh阴性血型的孕妇,一定要谨慎,第一次怀孕非常重要,分娩或流产后,身体内就会产生抗体;当再次怀孕时,曾经产生过抗体的身体就会迅速产生能通过胎盘的抗原,破坏胎儿红细胞,造成严重的溶血。溶血在宝宝出生前主要表现为贫血、心力衰竭、水肿甚至死胎等,宝宝出生后可以表现为贫血、溶血性黄疸和胆红素脑病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新生儿死亡。 为尽早发现并干预新生儿溶血,需要做什么检查?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全面的检查。因为ABO溶血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发生,症状也比较轻,大部分只引起黄疸,所以可以在宝宝出生后观察宝宝状态,如果黄疸越来越重,需要进一步给宝宝检查一下是否有溶血的情况发生。 但是如果以前出生的宝宝有黄疸或水肿,Rh阴性的孕妇有过流产或早产、出现过胎死宫内或者有输血史的情况,在备孕前建议夫妻双方进行血型和血型抗体检测。 Rh阴性的孕妈妈在孕早期就应当完善不规则抗体检测,如果抗体是阴性的,需要定期复查抗体。一旦抗体变为阳性,就需要提高警惕了。需要进一步鉴定抗体并监测效价变化。但是抗体效价高低与宝宝发生溶血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正相关,还取决于胎盘对抗体通透屏障的作用和宝宝对溶血的耐受能力。 除了妈妈的血液检查外,还可以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宝宝的贫血情况。如过超声提示胎儿有腹腔积液、水肿等等异常信息,往往是宝宝严重贫血的表现。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的检查也能够筛查出宝宝是否发生了严重贫血。 如果这些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可以严密观察直到宝宝出生。如果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彩超提示宝宝出现水肿或其他贫血症状加重,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相应的宫内治疗。还需要更加严密的监测彩超、胎心监护等,评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的状态,如果宝宝出现严重溶血征象甚至会危及生命时,就应该及时让宝宝出来了。宝宝出生之后,新生儿科医生会第一时间判断宝宝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Rh阴性血型的孕妇如何预防宝宝溶血? Rh阴性血型的孕妇,溶血一般更容易发生在第二胎及以后,隐私可以在第一次怀孕时在孕28周以及分娩了Rh阳性血型的胎儿后72小时内,肌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它能够进入妈妈体内与宝宝的RhD抗原结合,使抗原隐藏起来,这样妈妈的身体识别不出来,自然不会产生抗体,就能避免发生新生儿溶血了。 (原标题:狐大医 | 妈妈O型爸爸B型,宝宝真的会溶血吗?一文讲清真相!) 责编:九月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