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5月26日讯】(北京商报)消费需求向多元个性跃迁,倒逼餐饮趋势迭代与竞争逻辑重构。在此变局中,探寻消费力既是以需求洞察为锚、体验创新为桨的破局之钥,更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增长锚点。从菜品研发到场景营造,从品牌叙事到用户价值深挖,每一环都需紧扣“消费力重构”主线,方能在存量市场中激活增量,在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为探寻餐饮消费力,北京商报记者与烤匠麻辣烤鱼创始人冷艳君进行了独家对话。冷艳君表示,烤匠进京开店后表现较为不错,但短期流量易逝,复购才是品牌核心壁垒。企业需以差异化产品、沉浸式体验、价值型品牌构建复购体系,从流量博弈转向用户价值深耕,折射行业从粗放扩张到精细运营转型。
以下是冷艳君与北京商报的对话内容(有删减): 北京商报:进京近一年,烤匠在北京市场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冷艳君:目前在北京已开设三家门店,其中首店合生汇店表现尤为突出,开业近一年持续火爆,周末平均排队时长7—10小时,周中约3—5小时,三家门店均从商场早10点营业起便出现排队现象。 北京商报:烤匠在北京市场表现是否符合预期?超出预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冷艳君:实际表现远超预期。不仅首店热度不减,二、三店开业后也持续火爆。超出预期的核心在于光顾的消费者中老顾客占比近60%,与川渝地区持平。这得益于烤匠在川渝深耕11年积累的庞大顾客基础,许多曾在川渝品尝过的消费者,因品牌入京主动复购并推荐给亲友。 北京商报:烤匠在北京的主要消费客群有哪些特点?与川渝市场有何异同? 冷艳君:消费客群以年轻人为主,尤其适合情侣、朋友聚会。同时,北京市场家庭客群和老年客群占比也较丰富,打破了“麻辣口味仅限年轻人”的固有认知。例如,朝阳大悦城店开业时,有六旬老年顾客主动排队品尝麻辣烤鱼,甚至选择了麻辣口味。与川渝市场相比,客群结构相似,但北京顾客在性格、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北京商报:针对北京市场坚持“原味复刻”的产品策略,是否担心“水土不服”? 冷艳君:目前北京门店的菜品、菜单及口味与川渝地区完全一致。这一决策源于老顾客调研,多数消费者希望在北京也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川渝麻辣烤鱼。为满足错峰用餐和夜宵需求,同时发挥麻辣烤鱼品类源自夜宵的特性优势,门店营业时间从最初的早10点至晚10点,逐步延长至凌晨3点,尤其在夏季进一步契合消费场景。 北京商报:消费端需求变化对烤匠经营产生了哪些影响? 冷艳君:烤匠通过直接观察顾客行为、倾听顾客反馈调整经营策略。例如,针对北京顾客对包浆豆腐中折耳根的不同接受度,推出可选择的配料方案;根据顾客需求,优化菜品标准,快速响应多样化需求。无论是产品迭代、服务优化还是环境升级,答案往往隐藏在顾客的真实反馈与行为细节中,脱离顾客真实体验的战略都是空中楼阁,而贴近餐桌的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微洞察,才是驱动品牌持续进化的核心动能。 北京商报:如何看待当下餐饮行业的“流量焦虑”?烤匠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冷艳君:流量本质是传播渠道,盲目追求流量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烤匠的核心策略是聚焦品牌差异化,深耕麻辣烤鱼品类,通过持续优化菜品、服务和环境,传递独特价值,而非依赖短期流量。 北京商报:如今烤鱼品类同质化严重,部分品牌也开始融合发展,烤匠未来是否会扩充产品线或调整品牌定位? 冷艳君:烤匠将继续专注麻辣烤鱼,将其打造成品牌核心竞争力。烤匠不变的是对麻辣烤鱼品类的专注深耕,而变的是围绕这一核心的体验升级体系。接下来会持续聚焦顾客用餐全链路,从搭配的产品矩阵、空间场景营造到服务体验创新,进行系统性迭代。随着顾客需求的自然升级,我们以麻辣烤鱼为原点,在菜品组合的丰富度、环境氛围的沉浸感、服务响应的精准度上不断突破,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品牌进化逻辑——先锚定品类价值内核,再让所有创新围绕顾客体验展开,在坚守与迭代中构建不可替代的消费认知。 北京商报:烤匠是否借当下流量热度加速开店? 冷艳君:烤匠坚持稳扎稳打,不盲目追求开店速度,以单店质量为优先。开店不以数量为目标,而是根据合适的选址和市场反馈逐步推进,且持续采用直营模式,确保品质可控。 北京商报:您对餐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何判断? 冷艳君:餐饮行业正迎来品牌化发展的黄金十年,连锁化、细分化趋势显著。从业者应深入研究顾客需求,聚焦自身擅长的领域,精准锁定目标客群,深耕特定品类价值,在垂直领域中创造不可替代的顾客体验,这既是行业变革的机遇,更是品牌构筑护城河的最佳窗口期。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原标题:寻找消费力|烤匠麻辣烤鱼创始人冷艳君:复购比短期流量更重要) 责编:九月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