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实现途径 近20年来,我省(江苏)各地对“医养结合”的实现途径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调查中发现,实现“医养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途径: 医养定点合作型。这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养老机构都设有医疗卫生部门,具备一定的医生、护士和医疗设备,负责入住老人日常的医疗服务,但由于人员少、水平低、设备简,很难满足入住老人对医疗的需求。为此,许多养老机构与附近的医院签定定点合作协议,由医院为入住老人进行定期体检、健康咨询;为入住老人提供常见病的药品;选派高水平的医生和专家到养老机构卫生所坐诊和开设养生讲座;一旦老人发生危急状况,可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和诊治。这是目前各类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的主要途径。 社区家庭医生型。在我国,95%左右的老人采用的是“居家养老”的模式。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居家养老”同过去那种几世同堂、主要由子女赡养和照护老人日常生活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式的养老服务功能逐渐被社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所替代。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由社区医院(卫生所)为区内居家老人提供日常的卫生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治疗的要求。目前,许多社区采取由社区医院(卫生所)的医生与区内居家老人签约的方式,这些医生就成了区内居家老人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为社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病历档案,在社区医院(卫生所)为能出行的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还定期为不能出行的居家老人上门服务。一旦发现老人有重大病情,“家庭医生”能及时与有关医院和专家联系,为老人就医提供便捷的通道。“家庭医生”能为居家老人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日常医疗服务,是在基层社区实现“医养结合”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得到了居家老人及其子女的广泛好评和欢迎。 医养整体融合型。这是由同一个投资主体,既办养老机构,又办医疗机构,把“养”与“医”在体制、机制上直接紧密融合起来。有的是医院设立颐养院,有的是颐养院设立医院,委托高级医院经营和管理。这种模式,冲破了“养”与“医”在体制上、机制上分割的束缚,能为入住老人提供更便捷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投资比较大,“养”与“医”又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实践中还不多见。其实,许多地方设立的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也是“养”与“医”直接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着力培养“医养结合”的专业人才 坚持“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关键在于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使养老服务管理队伍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实践表明,从事养老服务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怀尊老、敬老、爱老之心。这是长期从事养老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懂得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知识,掌握老年康复、护理的专业技能。 培养医养技术融合的老年服务管理人才,必须采取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部分普通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设置医养技术融合的老年服务管理专业,每个设区市的政府可选择所在地的高校联合创办这类专业,为本地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出路好”与“招生难”的现象,即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很高,但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养老服务工作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正确的共识。许多人认为,养老服务,照护老人的吃喝拉撒睡,是“伺候人的不体面的工作”,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既脏且累,而经济收入又不高。因此,要解决“招生难”的问题,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让大家认识到“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客观现实,养成“服务老人、代行孝心”的情怀,把养老服务当作是关注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一件大事。其次,在政策层面上,要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参照免费培养师范生的政策,免费培养老年服务专业的学生;可以变“招工”为“招生”,实行“定点订单式”招生的措施,为社区和养老机构定向培养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可以纳入扶贫攻坚规划,把为贫困地区培养转送养老服务人才作为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要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强就业吸引力,从而使养老服务业逐渐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养老机构在职的服务、管理人员以及志愿者系统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医养融合的服务技能,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原标题:医养结合是养老产业必然趋势,培养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