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17日讯】(新华财经)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篇名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性文章,向消费者科普“刷酸”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对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出了要求。 “刷酸”从医美走向日常护肤 逾7亿元市场引发关注 近年来,随着痘痘、粉刺、闭口等肌肤问题成为主流护肤领域需要攻克的较大“公约数”,“刷酸”开始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所谓“刷酸”,简而言之,即通用酸类成分来改变皮肤的酸碱度,加快角质细胞和表皮细胞的更新速度,让堆积的老化角质脱落,皮肤恢复细腻光滑。在美容院,它一般被视为控油祛痘、清洁肌肤的常规美容项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刷酸治疗”一直排在无创、微创类医美项目的前三位。 随着这一项目走向日常护肤,这一小众领域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美业颜究院数据显示,统计线上市场规模,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刷酸”市场规模近7.5亿元,月均销售增长率约为13%,2021年Q1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04%,“刷酸”护肤销售趋势一路走高,发展迅猛。 尽管所占市场份额不高,但据2019年至2021年的互联网声量显示,“刷酸”概念从2020年4月开始大幅度走高,环比增长229%,5月持续高涨环比增长40%。同时,“刷酸”的重要酸类成分之一水杨酸的讨论量在2020年几乎翻倍增长,药用维A酸在2020年销售增速更是近150倍。 其火热也能从各大品牌的布局中窥见一二。今年1月,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收购功能性护肤品牌DR.WU(中国大陆业务),其主力产品即杏仁酸焕肤系列;联合利华近日宣布收购美国护肤品牌Paula’s Choice宝拉珍选,旗下代表性产品水杨酸焕采精华液,也是“刷酸”界的一大热门选项;国货品牌高姿首度推出祛痘精华(高姿水杨酸祛痘精华乳),优时颜也透露会推出一款“刷酸”类产品。 行业遭药监局“点名” 行业需规范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刷酸”的概念风靡一时,普通消费者对其认知仍然存在一定误区。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名为《科学认识“刷酸”美容》的科普文章,文章指出,所谓的“刷酸”其实是一种化学换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是将化学制剂涂在皮肤表面,导致皮肤可控的损伤后促进新的皮肤再生。但化学制剂的种类、浓度、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都可影响换肤的深度,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具体而言,较高浓度的酸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和破坏作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红斑、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术后可能出现结痂、色素沉着等,甚至是出现灼伤、糜烂、渗出、色素异常、反应性痤疮、粟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接触性荨麻疹、瘢痕等情况。 此外,文章特别强调,“‘刷酸治疗’中使用的‘酸’不是化妆品。”药监局称,“刷酸治疗”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尽管此文只是一篇针对“刷酸”行业的科普文章,但也为行业发展立下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据了解,目前市场面关于酸类的产品涵盖精华、乳液面霜、爽肤水、面膜、棉片等护肤产品,且浓度在2%到30%不等,酸的种类更是越发多样,如果酸、水杨酸、壬二酸、维A酸等。但与此同时,行业还没有出现共通的使用标准和规范。 在微博和小红书上搜索“刷酸”的关键词,不少用户称“刷酸”出现了不良反应,如皮肤衰老速度在加快、皮肤“痛到怀疑人生”等。 一位国产美妆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同的酸类成分,添加不同的浓度、研制不同的配比而成的复合酸,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且其副作用和刺激性也更小。这类产品可能会成为未来消费市场一个重要的竞争赛道。 业内人士指出,药监局的“点名”为行业发展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各大头部企业也应承担起行业规范化、产品优质化的责任,尽早为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标杆。 (原标题:刷酸护肤品被“点名”,小众细分领域亟待规范)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