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17日讯】(青岛全搜索电子报)昨日,记者从市南区人民检察院获悉,近期,市南检察院审查起诉的一起非法集资案件,涉及受害人150余名,涉案金额1800余万元。与其他非法集资案件不同的是,本案的受害人不是通常非法集资类案件中的“投资人”,而是特定的人群——家长。原来,涉案单位是一家教育机构,受害家长均交付了高额“学费”,非法集资呈现新的手段。 交“教育储备金”还能返课程 事情还要从一个普通的上课日说起,本来应该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们却因校区大门紧闭而聚集在校门外,家长们也都在不断议论,“这个教育机构要倒闭了”“我们交的学费可怎么办呀”……后来家长们纷纷报案。其中一位受害家长王女士介绍说,当时这个教育机构让家长预付学费,称是一种感恩课程,具体来说就是让家长预存几万元“教育储备金”的“学费”,就能获赠相应免费课程。 很多家长认为,本来孩子也要上课交钱,学校说免费赠送的课时不少,按每节课要交的学费算下来,相当于返了很多钱,这些钱去做理财也没有这么高的回报,而且时间也不很长。对方承诺,到了约定的期限如果不想上了,可以将预存的学费全额取出。很多家长看着这个机构挺正规,分校开了很多家,更相信了他们,便签订了合同,将钱打到对方的账户里。一开始的课程还是能保证的,没想到后来课越上越少,直至彻底没课可上。 拿着家长的钱搞扩张 办案人审查得知,该机构承诺,家长存入“学费”之后,一定时间后可全数取出,根据存入金额多寡及存入时间长短赠送相应免费课程。 “免费学”对家长而言无疑很有诱惑力,殊不知,这根本不是购买教育服务,而是在投资,只不过投资回报不是金钱,而是“免费课程”。这种行为更像是金融机构的产品,教育产品只是形式,金融产品才是本质。 拿着家长们的钱去搞投资、扩校区,在全国范围内竟能扩张出几十、上百所分校,年营业额 “有望突破8亿元”,实在匪夷所思。最终有如此多的家长受害,一方面,很多家长缺乏金融常识,没有基本的辨识能力和警惕心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没有发挥应有监管作用,让骗子不断坐大。 集资诈骗形式更隐蔽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频发,对此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监管部门更应提高打击力度,建立“防打结合、打早打小、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目前,此案已依法提起公诉,正在进一步审理过程中。 (原标题:非法集资变脸:不返利息返课程)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