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游新战场 为深入了解“五一”旅游业供需变化情况,5月1日-5日,北京商报记者分多路前往北京中心城区、郊区的多个热门公园、景区、民宿,探访加速回温的市场一线。 位于中心城区的故宫等景区,相对来说较为“冷清”。单日预约5000人上线实施后,故宫内不仅预约激活门票处不用排队,景区内的重点参观区域、餐饮和文创商店也都没有太多游客。而在北京动物园,游客阚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整体感觉今年园内游客比往年同期少了不少,入园甚至都不用排队了。 另一方面,远离中心城区的公园、景区却在“五一”形成了一波游客接待小高峰。5月1日上午10点,秦先生一家人早早来到北京欢乐谷门口,不曾想,入园处已经有不少游客在这里等待测温、验码。“进入景区后一个小时左右,内部的人就逐渐多了起来,但全天玩下来,感觉相比往年‘五一’,客流还是小多了。”北京欢乐谷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假期首日,景区接待游客超过8000人次。 而在京郊游热门目的地延庆龙庆峡,不少市民更是早早就“抵达战场”。5月1日早9点,北京商报记者与第一批游客一同进入了延庆龙庆峡景区。记者发现,在网上预订门票后,游客在入园处不用排队,可刷身份证直接入内。景区内部,除了百花洞之外,主要区域已基本恢复开放,乘坐景区摆渡车、游船等设施,买票后基本不用等待、可直接搭乘。 催生本地游2.0模式 “整体来看,今年‘五一’全国旅游市场的回温速度确实超出了预期,而在一片向好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也催生出了一些新特点、新业态,本地游2.0模式正加速成形。”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指出。 驴妈妈旅游网董事长王小松表示,“五一”假期成为疫情以来的一个旅游高峰,但由于出游安全仍是人们外出旅游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五一”期间,大多游客还是选择了本地游、本省游、周边游,空气流通、视野开阔的户外景区,以及相对独立、环境优美的高星酒店、品质民宿,安全性更高、体验感也更好,所以更受游客青睐。 飞猪相关负责人以北京为例介绍,对比去年和今年,北京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有较大差别,“去年‘五一’人流量最大的故宫博物院,今年受限流等因素影响,入园游客下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京城观山赏水类的公园、动物园等,反而迎来了更多前来休闲游玩的游客”。 位于平谷区的北京中信金陵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考虑到疫情防控等因素,“五一”期间酒店将最高入住率设定在总房间数的70%左右,但即便如此,小长假期间预订基本持续处于爆满状态。 不仅是北京,众信旅游统计数据还显示,小长假期间,我国的户外生态、房车露营、山岳观光等类型产品更受欢迎,总体预订量较清明假期增长显著。同程旅行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五一”期间,各类户外历史遗迹、山岳、野生动物园、古镇及各类生态度假区成为居民周边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客流量集中在5月1日和2日两天,客流量分别占整个假期客流总量的32.5%和33.5%。 新战局鸣锣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了清明假期的热身、“五一”小长假的回暖,旅游业开始对6月的端午假期以及后市充满期待。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预测称,在即将到来的端午假期,旅游消费市场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恢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户外活动、自驾游营地等,以休闲为主导的郊区、乡村休闲游业态将成为下一阶段需求重点释放的领域,那些宽松的、不扎堆的景区、公园将逐渐成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王兴斌提出,当前,由于景区、公园内的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等室内场所还不能完全恢复,因此,游客普遍会缩短游览时长、减少园内二次消费,今后,经营方应就此寻找一些既能确保防控不放松,又能拓展收入的新渠道,比如针对近期火热的户外野餐热潮,销售一些卫生有保障的半成品食品,或者划定、布置一些主题户外野餐区域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也提出,在当前这一时期,景区工作的关键还是要恢复游客的信心,让游客了解景区所采取的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只有游客对景区有了“安全感”,市场热度才能逐步、分层恢复。 王兴斌认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在未来的2-3个月内,全国景区、公园内的集中式活动仍然会被严格控制,跨省游即使放开可能也会先从部分区域试行,再逐步推进到更大的范围内。因此,现阶段旅游企业仍需以本地游、短程游为主,设计一些符合当前新需求的产品和线路。 此外,多家OTA负责人也表示,相比往年,今年“五一”旅游产品的预订显得有些“慢热”。飞猪方面表示,受疫情影响,“五一”该平台上旅游产品的搜索热度直到4月9日才开始逐步走高。在飞猪上,预订北京周边酒店和门票的用户,在5月1日这一天达到90天来的最高值。在业内看来,如何通过新型营销手段平衡、分散客流,增加消费者对于提前规划、预订旅游产品的信心,也是下阶段各企业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原标题:本地游成主力军 北京旅游入账41.8亿)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