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8月24日讯】(金士力)2018年8月18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李森林教授,受邀参加金士力秋季市场工作核心代表会议。会上李森林副院长结合《大学》之道,深刻阐述了在大健康新营销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的意义。他指出:在学习型社会中,随着继续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每个人都会拥有多次学习和再教育的机会。天士力·清华大健康新营销管理高级研修班,就是依据天士力“百年育人”的理念和金士力企业发展战略,为培养大健康新营销优秀的管理人才所搭建的高端学习平台。天士力·清华大健康新营销管理高级研修班自2014年9月开办以来,办学模式已逐步成熟,同时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验式教学的新思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曾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根据上述结论李森林先生认为:终身学习需要通过“四个学会”来实现,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大学之精神在于格物致知,在求知识和求真理。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效率倍增的学习。李森林先生表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针对“人才培养” 李森林先生从止、定、静、安、虑、得六个关键词展开,指出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是有方向的、安静的、思想性的、成之有道的、顺理成章的。
“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物,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粗精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中“格、致”是自己对他人及外界事物的辨识和自我认知,而“诚、正、修”则是针对自己的修行。正所谓“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心不正则无以修身,而修身的根本在于“诚意正心”,说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心态。从知道到做到,从想要到得到,关键是要有一颗觉察内在的心,对自己诚实,和真相在一起。讲座中李森林先生由古及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学习之道与大学思想精髓进行深度解析,并为大家分享了三种学习方式:一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快乐式学习,用开放的心态实现正向经验的促进作用;二是围绕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结合实际问题,“像海绵吸水一样”主动地汲取知识;三是以自我实现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思考学习内容以及背后的东西,争取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求知识和求真理作为大学的根本,在《大学》中说得非常清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李森林先生表示:在知识匮乏、非终身学习年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是在今天知识爆炸、亟需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什么”“如何学”比“学”更重要。会上,李森林教授引经据典,贯通古今,融汇中外,用鲜活的事例及通俗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大健康新营销新时代下终身学习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通过李森林教授的课程,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理念得以提升。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心灵的纯净。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们要深刻理解 “知”与“行”的关系,要学以致用,绝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将自己的成长和成功与更多人的幸福链接到一起,保持终身学习、心怀一份敬仰,一份尊重,一份理解,一份虔诚。要在大健康新营销之路上不断精耕、细耕、深耕,以坚定的意志与信念,推广大健康文化,发展大健康事业,追求平衡有道,成就金彩人生。 (原标题:终身学习是大健康新营销人的生存之道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李森林教授谈学习) 责编:一诺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