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2月25日讯】(谈心社)今年圣诞,你向微信官方要圣诞帽了吗?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在刷屏这样一句话 “请给我来一顶圣诞帽!@微信官方” 神奇的是,我们发现好友们在发出这条朋友圈后,他们的头像上真的会出现一顶鲜艳的小红帽。 不少人惊呼“微信的营销功能越来越厉害了!”“这简直就是黑科技啊!” 也有人提出了更多“无理要求”。 有要男朋友的: “请给我个男票,最好是胡歌+彭于晏 @微信官方” 还有想借这个许愿池实现自己的“小目标”的: “请给我一个亿@微信官方”? …… 痴心妄想肯定没有人为你买单,但是,“给我一个圣诞帽”这样的小心愿微信团队能帮你实现吗? 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 有关“微信头像自动配圣诞帽”的谣言从2015年开始传播了。 而且经久不衰,每年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朋友疯狂刷屏。 这个骗局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编辑一条“请给我来一顶圣诞帽!@微信官方”的朋友圈; 然后,你可以用P图软件为头像加上一顶圣诞帽,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有热心的朋友帮你P图; 接着,换上P好的头像,并在原来的朋友圈下为自己评论“哇!”“真的可以啊!”之类的话语; 最后,就可以静看别人上钩了。 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骗局,为什么会演变成刷屏呢? 不少人说,一开始信以为真,发现被骗以后,觉得好玩,也开始骗起别人了。 也有人说,这样一个小小的把戏,让朋友圈里很多不常联系的朋友也跟风刷屏,感觉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还有人说,纯粹是因为无聊,想找点乐子。 猎奇心理、用小把戏带来快乐、努力跟上朋友圈里那些未曾谋面的“好友”的步伐…… 这些都在圣诞前夕,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乐趣。 刷屏的不仅仅只有“圣诞帽” 朋友圈刷屏界不只有“圣诞帽”,还有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微商。 他们发出各种产品信息与用户反馈,你会惊叹: “竟然会有这么有效好用的东西!” 他们晒出转账记录与生活点滴,你又会羡慕: “原来做微商这么赚钱!” 在微信这个庞大又封闭的“熟人”社交媒体上,积淀了很多普通民众,当他们看到有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又来钱快的方式,很难不心动。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微商,又拉拢更多的人成为下线。 爆款高效的产品是他们的标签,一条条转账记录是他们的彪悍战绩。 但是,又有多少想一夜暴富的人能认识到,这也是一场白日梦呢? 风靡一时的减肥产品,其实成本低得可怜; 口碑极好的高级饮料,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果蔬汁…… 不少人,交了所谓的“代理费”,入手一批产品,心想不久后自己也能走上人生巅峰,到最后,只有卖不出去的货物陪着你。 所有轻信微商的人,最终都成了这场传递性欺骗的牺牲品。 群体间相互欺诈的行为并不少见,传销就是很好的例子。 急于改变现状、有所作为的人们,很容易被一些短时间内有利可图的项目吸引。 传销人员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他们专挑你的痛处,认准你的弱点,逐一攻破。 积贫积弱的农民,想努力响应脱贫致富的号召,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对未来憧憬渴望,满怀的简历无处发放…… 传销人员们说:“来吧,来吧,来这里挣大钱,到这里实现人生理想!” 他们便一窝蜂地涌上去,心甘情愿地受骗。 自己被骗并不是终点,还要去发展更多的人。 于是他们你骗我我骗你,骗来骗去,将自己的前途输个精光。 在现实生活中摸爬滚打、时不时被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看见这些“生财之道”,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 毫不迟疑地大步向前,殊不知路的尽头不是光明,而是万丈深渊。 为什么还会上当 朋友圈的刷屏内容千千万,不少人明知道这是幼稚的骗局,却依旧乐此不疲。 自己上当还不够,还要将这个带着肥美饵料的“鱼钩”抛得更远。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以“请给我一顶圣诞帽”刷屏行为为例。 距离圣诞节越来越近,街上霓虹灯闪烁,商场内装饰缤纷,节日歌曲飘荡在大街小巷…… 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 打开微信,又发现不少好友的头像上都有一顶圣诞帽,红彤彤的,甚是鲜艳好看。 一般人会怎么想? “真好看!我也想要一顶!” “有顶圣诞帽才算过节嘛!” “我得看看这圣诞帽是怎么弄的!” 这时,出于对圣诞帽的渴望,不少人选择转发朋友圈,希望自己也能融入这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人们的猎奇心理和从众心态也极大提高了这类朋友圈被转发的可能性。 朋友圈里出现第一条“给我一顶圣诞帽”的动态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但当第二条第三条乃至第n条同样的文字出现时,大家的胃口被吊了起来: “这是个啥啊?” “我也试试看有没有圣诞帽!” 发的人越多,看到的人越多,效仿的人也越多,于是“圣诞帽”的雪球越滚越大。 而当人们发现这是个拙劣的骗局后,为什么还是有人继续选择转发呢? 其一,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大众娱乐。 简简单单发一行文字,就有一大拨人相信,并且纷纷转发。 这样看来,就好像是把这些轻信者“玩弄”于股掌之上,能轻易地为人们带来一种心理满足。 其二,这场骗局的受骗成本实在太低。 自己轻信后转发,别人“被骗”后继续转发,大家都上当了,但是又都没有实际损失什么。 之前还有一条很火的朋友圈,内容是这样的: “原来现在微信禁止‘我’‘喜’‘欢’‘你’连在一起打了,连续打会变成*号……” 更厉害的是,在这条朋友圈下,通常会有几个“托”,接连评论四个****。 不少人信以为真,也去评论,没想到自己打出来就变成了真正切切的“我喜欢你”。 这是人们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当了。 但是,谁又会真的去苛责呢? 一场成本为零的骗局,既能娱乐大众,又能满足自己,何乐而不为。 除了应时应景的“圣诞帽”,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测试,让人们深陷其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学都是一门神秘而深奥的学说,而且他们深信“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 于是,当出现一个操作简易的心理测试时,人们很难不被吸引。 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测试,大多都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 不少人在为单身狗的身份苦恼,于是就有了“测测你的另一半什么时候出现?”的测试; 马上到年底了,朋友圈里马上就有了“2017你应该舍弃什么,2018你会迎来什么”的醇厚鸡汤; 就连你输入自己的名字,也能为你分析你的性格构成…… 大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测试,再加上吸引眼球的标题,一般人很难抗拒点开它的冲动。 而且,这些测试还经常会“说好话”,给人一种自我认同感与满足感。 系统生成的测试结果中,虽然具体词汇有所不同,但大都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褒义词或中性词。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有人处处针对你、挑你的毛病,你很难再提起兴趣跟他说话。 这类测试也是一样,给出一些时新的、容易接受的评价,并且一再强调,使人们去认同这样的结果。 有时辅以“转发可看自己的测试结果”的手段来增加浏览量,自然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刷屏的效果。 就这样,一个个拙劣的骗局,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命力顽强依旧。 朋友圈里刷屏的测试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 测试的人认为面面俱到,转发的人津津乐道,背后的开发者们在暗暗发笑。 曾经有一帮小学生,在QQ空间刚流行起来的那几年,拼命转发“今天是马化腾生日,转发这条说说,便可以获得一个月的QQ会员。” 后来又有一帮大学生,在朋友圈盛行的时代,纷纷向微信团队索要一顶应景的圣诞帽。 重点是,以上两类人,其实是一帮人。 (原标题:向微信官方要圣诞帽,是朋友圈的欺诈传销) 责任编辑:佟佟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