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依然停留在习惯性被“黑”阶段的拼多多,靠什么扭转人们的印象?或者说,拼多多现在到底在做什么? 对于新一年的拼多多来说,转型依然是最重要的课题,这次募资10亿美元,也正是这个用途。 转型大旗已立好 拼多多似乎不是原来的那个拼多多了,不管是整个APP的使用习惯还是其对自己的定位,都在慢慢和主流电商平台靠拢。 比如,和淘宝—天猫的路线类似,想要直接摆脱廉价和山寨的标签,要靠品牌化。去年7月底,不想被挡在五环门外的拼多多,上线了姗姗来迟的“品牌馆”,入口被安置在了拼多多APP首页C位。
除了借助一些现有品牌(比如黄峥的好朋友丁磊家的网易严选)的形象作为背书,拼多多还马不停蹄地搞起了“新品牌计划”。 拼多多已经加入了无印良品的国内学徒大军,在中国讲起了C2M的故事,它也盯上了那些拥有强大供应链但缺乏基本的营销能力和自有品牌发展渠道的代工厂。拼多多方面给出了其最新的进展:“新品牌计划”一期工程启动后,截至2019年1月9日,“新品牌计划”已收到超过1300家工厂及企业递交申请。 新年伊始,拼多多“改造传统供应链”的flag已经大剌剌立了起来。 对于改造传统供应链,拼多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降低传统电商的流量以及商家的经营成本;通过精简流通环节,拼多多大幅降低层层分销所产生的成本,并通过产地直发、工厂直供的方式,避免流通环节资源的无谓损耗。 这也是近年,一直在与外界进行口碑和危机公关的拼多多默默给自己定下的长期定位。 不过,对问题频出的拼多多来说,供给侧改革怕是要“壮士断腕”的。 虎嗅作者悦涛在去年10月份的文章《拼多多,艰难的“供给侧改革”》中有写到,现阶段,是拼多多在量和质之间取舍的关键期。高点,被阿里京东苏宁等成熟品牌电商把地盘分割殆尽;低点,时间窗口有限,拼多多不能始终依赖微信生态,按原有的路子走下去,拼多多的竞争对手其实会是微商。 所以拼多多正在把握一个微妙的平衡,希望既能逐渐建立信用体系,又不损伤现有的流量,在这样的内外博弈中完成置换。 但这并不容易—— 拼多多越擅长营销,就越难舍弃原有流量和用户。原有用户越喜欢拼多多的营销,就越难接受这个生态的‘消费升级’。 另外,拼多多也想吃农产品上行这块蛋糕。 似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新型零售生态都盯上了农产品上行的市场。去年11月初,黄峥还在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电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核心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让贫困地区有产就有销,多劳能多得。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拼多多的本分”,黄峥表示。 但农产品的上行又是另一个世纪难题。 “菜篮子”生意、助农和公益扶贫是各家新型零售形态争先恐后在讲的故事,但中国现在的农业供应链并不发达,想改变现状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同时,农产品流通的利润不高,是个大而不肥的市场。“下乡”这块蛋糕也并不是很好啃。 寒冬还未结束,刚刚上市半年的拼多多显然还没有得到市场无理由的信任,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其在纳斯达克的股价走势。融资消息公布前的交易日,拼多多周二股价收于30.33美元,市值达到336亿美元。但消息公布后,拼多多股价在周二盘后一度下跌8.1%,报27.88美元。 拼多多还只是个探路者。新一年的粮草已齐备,我们就等着看明年年关拼多多会交出什么成绩。 (原标题:十亿美元来“压岁”,拼多多新一年要干什么?) 责编:木子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