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健康产业被视为蓝海 随着国内公众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众多企业纷纷押宝或跨界大健康产业。 (1)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收购之路还在继续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当下,营养健康食品行业成为企业家的关注点,许多企业通过收购的方式去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自2015年9月合生元以76.67亿港币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牌Swisse 83%股权,似乎正是开启了中国企业“买买买”的商业模式。 相比2016年大手笔的并购案例,2017年全球健康产业并购事件并未停止,但中国的企业的并购之路相对低调,早前呼声最高的澳洲乳制品巨头“迈高集团”并未和中国企业结缘。 回顾2017年健康产业并购,会发现整个趋势还是在沿袭“壕买”的路线。先有杜蕾斯母公司利洁时179亿美元收购美赞臣共创世界领先保健公司,后有雀巢23亿美元收购美最大天然膳食补充剂母公司Atrium杀入保健品领域,期间Kerry收购美益生菌公司Ganeden……诸如这样的健康产业收购案例还有很多。 俗话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收购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构建方面。这些收购案例对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潜在的引导性,2018年并购之路还将继续。 (2)外围大佬跨级布局大健康产业 另一方面,大健康行业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及实力,业绩及规模年年创造奇迹,许多外围大佬也纷纷入局。 作为商业巨头阿里巴巴集团,马云也布局大健康产业,投资10亿开办“阿里健康”。在医院端,入股了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在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了U医U药、寻医问药网等;在智能设备端,大刀阔斧与上市医疗医药公司合作,包括在智能移动医疗设备与鱼跃科技合作;在医疗影像领域入股华润万东,与迪安诊断在体检检测领域战略合作;医药O2O领域以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与卫宁健康共同探索处方流通,与医药商业公司白云山合作。 他表示:“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不是建更多的医院找更多的医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药厂,而是投资做对的话,30年以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医院越来越少了,药厂少了很多,这说明我们做对了。” 与此同时,小米、腾讯、百度纷纷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始探索大健康产业。自2012年开始,依托微信等众多产品,腾讯持续、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先后在全国数千家医院推出了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服务。目前,腾讯已经通过自建、合作、投资三种手段连接了患者、医生、医院这三大医疗主体,并布局了慢病管理、智慧医院、在线问诊、智能硬件、医美、运动健身、基因检测、保险、医生社区、护理、大数据、急救、医疗服务、众筹公益等14个医疗服务细分领域,试图介入大健康领域的的各个环节。 2017年8月万达宣布成立大健康集团,拟斥资1440亿元用轻资产模式布局医疗。9月,华润置地与同属华润集团旗下的凤凰医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规模布局医疗、养老和大健康产业。此外,如恒大、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巨头不甘人后,纷纷通过自建或投资并购、跨界合作等形式杀入这片新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