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扩张埋隐患 同仁堂是做中药起家的。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业务早已不再局限于中医药。 据同仁堂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末,北京同仁堂拥有药品、保健食品等六大类产品2600余种,36个生产基地,105条现代化生产线。整个集团系统内共有零售终端2121家(含海外140家),医疗服务终端(中医医院、诊所)488家,包括海外的80家。 据了解,早在2001年,同仁堂就与香港华美集团合资设立麦尔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水药妆;2005年,与香港同兴集团合资成立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日化药妆。此后,同仁堂也不断依托子公司,切入保健品、茶饮料、食品等大健康消费领域。有数据显示,近20年,同仁堂共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后三项合计占新开发产品的74.07%。 不仅如此,百年老字号同仁堂还将触角伸向了直销行业。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官网显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5月拿到了直销牌照。根据行业媒体公布的数据,2017年同仁堂直销业绩为6000万,排在90家企业中的第74位。 尽管打着金字招牌,同仁堂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并未见太大起色,反而持续被同仁堂亳州中药材、同仁堂化妆品、同仁堂蜂业等多家旗下控股子公司拖后腿,不断被曝各种问题。对此,有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多元化扩张大步迈进,内控管理体系没有跟上,不但主品牌难以真正发挥带动效应,屡屡发生的质量和服务问题反而容易自砸招牌。” 老树能否发出新芽? 从同仁堂的扩张中不难发现,同仁堂旨在通过并购打造一条多元化、全产业链的发展道路。只不过,在频频爆出的产品质量问题下,品牌的过度使用极大地消耗了同仁堂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信誉,这已经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从一间小药铺到享誉世界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用了300多年的时间。但要毁掉一个老字号,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时间。 从公司经营层面来讲,“过期蜂蜜门”在股价等财务方面的确影响甚微,但是对同仁堂这个老字号品牌来说,却不见得。子公司频频出现质量和违规广告等问题,已经对同仁堂的品牌形象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曾经代表着同仁堂品质的古训,如今看来已经有些变味了。 此外,在缺乏创新、仅靠并购来维持业绩增长的同仁堂已经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迹象。 在同仁堂2017年的年报中,公司两类主营业务毛利率都出现下滑,医药工业毛利率同比减少0.36个百分点,医药商业毛利率同比减少0.04个百分点。 “过期蜂蜜门”暴露出了同仁堂在多元化过程中管理意识欠缺、质量管控不严等诸多问题。虽然这次同仁堂对高管的处罚力度很重,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未来的质量把控能否真正落实。 被撤销“中国质量奖称号”也是对同仁堂的一个警示:质量与诚信是老字号的立身之本。“过期蜂蜜门”后,同仁堂更应该爱惜羽翼,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价值,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勇于创新,让“老字号”能够换发新的生机。 (原标题:“中国质量奖称号”被撤,同仁堂“老字号”光环还能撑多久?) 责任编辑:小宇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