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多器官功能损害,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后,由于引发的炎症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会进入循环系统,引发多个器官的系统性问题,出现肾功能衰竭、心肌损害、心力衰竭、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 新华网:出现呼吸道症状,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 况九龙:基于目前的流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闭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重症患者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患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无发热、无肺炎表现。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C)、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新华网:当下正处于流感多发时期,怎样区分流感与新冠肺炎? 况九龙:感冒的临床症状主要以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为主,症状较轻。没有明显的发热、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体力、食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感冒的人一般都是上呼吸道症状比较严重,全身表现症状一般较轻,一般没有生命危险,吃药后症状会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7天左右一般可以自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不仅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在冬春两个季节也是流感流行的季节,一般可以分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流感患者一般发病会比较急,症状比较重,症状为高热、咳嗽、咽痛。大多会出现发热的症状,而且体温可以上升到39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症状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以及身体不适,但是随着病程的发展,不仅会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而且还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约50%的患者多在3~5天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一周后病程会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器官损害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今是感冒、流感的高发期,务必谨慎判断自己的状况。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判断,特别要注意(1)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2)发病前14天内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即确诊病人)有接触史;(3)发病前14天内是否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是否有聚集性发病。 新华网:哪些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 况九龙: 1、老年群体 关注现在的“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年龄分布”,“老年人群”的占据比例是最大的,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属于“年龄分布中的最大份额”。相对而言,老年人群的机体能力处于下降阶段,脏器能力和免疫能力皆低于年轻人,所以他们更容易“被新冠病毒击败”,患病风险自然会更高。 2、“人流密集场所”的人群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其传染方式更多是“飞沫”传染,因此,人多的地方,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自然就会更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甘于寂寞”,总是习惯到人多的地方停留、玩耍,有些人也可能是由于工作的特殊原因,然而在封闭、空气不流畅且人流密集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病毒传染”的情况,人多,病毒就多; 空间小,病毒单位空间内的数量就多,这样一来传染的风险自然就会增高。 3、本身存在“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 通过官媒的数据报道,发现在公示的“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属于本身存在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硬化等问题的患者;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也属于“新冠易感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4、生活习惯不好、自身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平常的生活中不喜欢运动锻炼,平日里长期久坐、吸烟、饮酒;很容易就会被旁边的人传染感冒,说明 “抵抗力相对较低”,这类人群也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多锻炼,吃动睡平衡安排,增强对病毒的防御能力。除此之外,像小朋友、孕妇以及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也都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这些人更需要在生活中“重点防控”,避免被疫情侵袭。(王蹊) (原标题:新冠肺炎遇上流感季,该如何区分?)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