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北京市商务委目前正在探索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去补齐供需差距。新技术催化下多种多样的社区商业模式也纷纷涌现。如集合人工智能、无线射频等技术的无人便利店,利用重力感应、视觉识别等技术的智能菜柜,搭载了便民超市或生鲜零售的邮局营业厅等。仅就居民的生鲜需求这一项来说,既有规范化的菜市场、生鲜超市、菜店,也有网上直购配送到家的形式,还有智能菜柜、社区蔬菜直通车等,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闫立刚表示,近几年市商务委鼓励支持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过去一些存在占道经营、无序经营现象的餐饮业态被疏解后,腾出的空间被重新规划建设。“大而全”的社区综合体可以把买菜、洗衣、早餐、家政、维修等一些便民服务项目全部集合在一起,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能在里面得到满足。对于一些空间不大的传统便利店或其他商业网点,则利用实体店空间加上互联网技术,把服务、餐饮、洗衣、家政等搭载进去,建设成“小而精”的社区E中心,消费者通过手机App即可以享受到实体店以外的延伸服务。 业态组合将“千人千面” 按照规划,今年全市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在城市社区覆盖率要达到92%左右。在便民网点广泛铺开的同时,不同社区、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不相同,如何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是便民商业的下一个目标。 据闫立刚介绍,正在跟市规土委一起研究制定街区商业生态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将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区分老旧小区和新社区,对蔬菜、早点、便利店等按照生活必需业态进行配置,对于家政服务、理发、洗衣等业态将依据便利市民生活需求进行配置。“还有一些可能是更高层次需求的,如书店,或其他新型服务业设施。我们将通过选取不同的街区,按照不同的百姓生活习惯,选一些较典型的社区和街道,广泛征求意见,拿出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社区商业生态指导意见。各区按照意见来确定各个区、各个街道、各个社区的网点布局,然后通过市场的方式让网点落地。”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认为,有些老旧社区虽然商业设施面积不小,但是由于房屋拥有主体要追求经济回报,而菜店或生活服务业较难取得高额回报,开发商将很多网点租给能带来高收益的业态后,导致还有地方存在买菜不方便、业态分布不均衡的情况。赖阳建议,相关部门应针对民生保障设施单独规划用房性质。对于商业用房来说,按照居民居住面积、人口比重等进行重新配比,预留出相应的空间给必需配备的生活服务业。对于民房来说,由于不能办理商业运营的执照,也限制了部分深入社区的业态稳定经营的可能性,应针对民生服务业进一步明确房屋性质变更的流程和细则,提供相应的变更弹性。 (原标题:北京便民商业将实现社区差异化)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