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 北京6月29日电(体育在线报道)6月29日晚,日本天才小提琴家宓多里将携手上 海交响乐团奏响“贝多芬之夜”。该音乐会是上海大剧院“雅 姿杰出女性艺术家”系列演出的第二场。 在28日 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宓多里背着琴现身,简洁朴素的她素雅如一朵莲花,美丽 洁净。年龄越大的她越来越美,这是乐迷在网上对她的评价,对此她只是淡淡一 笑,她说并没有刻意,反而希望自己老一些,对这个世界的互动可以更积极一些 。 宓多里使用一把1734年制的“杰苏·瓜 奈利”名琴,是由日本文化基金会提供给她永久使用,至今已十三年之久 ,对宓多里而言,这把琴更像是伙伴。 宓多里 的“紧张”从来与舞台无关 宓多里 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和公益慈善家。 1986年,《纽约时报》曾在首页发表过一篇题为“14岁的小女孩用三把琴 征服了坦格伍德”的评论,她就是宓多里。她11岁在“现代提琴教母 ”面前拉响长达13分钟的巴赫无伴奏的《恰空》,录制的第一张专辑便是 女性鲜少有人敢于尝试的帕格尼尼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身高仅1.5米 ,娇小玲珑的她,舞台上的表现却常常让人叹为观止,她可以征服现场的每一个 人,包括大名鼎鼎的指挥家伯恩斯坦。她就是宓多里,有人昵称她为“袖 珍小提琴家”。 然而稀奇的是,宓多里竟也会紧张 ,却是在她的学生登台演出之时,抑或是她想为公益慈善提案做出决定之时,宓 多里称:“会有那么一点紧张。” “神童”宓多里的天才与勤奋分不开 宓多里的勤奋似乎是天生的。如今,她一天要练七小时的琴, 比她幼年时期的练习时间多出一倍。幼年时期的艰辛对于现在的宓多里而言已经 没什么感觉,她说那时候太小,不是很清楚,只是养成了对自己非常严格的态度 ,坚持练琴对她而言只是有趣并且享受的过程。 很多练 琴的孩子大多是被父母要求的,但宓多里接触小提琴却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宓多里出生在音乐家庭,早年身为日本大阪交响乐团小提琴手的母亲对宓多里的 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幼年时期,宓多里便显示出卓越的天赋,被冠之以 “神童”,8岁时,宓多里在大阪音乐节上首次亮相,再过不久,便 是她演艺生涯30周年。 “神童”的光辉在宓多 里身上得到了延续。但她认为:“对一个孩子而言,要一直受人瞩目是非 常不容易的,他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公众常常有一些误导,认为一个神童长大 后如果选择了另一条发展的道路,他就是失败的。社会应该包容一个孩子的成长 ,让他自己抉择未来。我经常被问及作为一个天才的成长是什么感受,我想说我 只在乎我经历了什么,不管人们怎么称我,我按我的方式成长,并得到身边人的 支持,让我没有失去我自己。” 公益、 教学是宓多里的兴趣和灵感 要了解一个全面 的宓多里,绝不能忽视她热心公益以及教学的一面。早在1992年,当时只有22岁 的她就在纽约筹建了一个名为“宓多里之友”(Midori & Friends)的慈善音乐组织,她认为“音乐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这项活动坚持至今,超过18万少年儿童从中获益匪浅。她对音乐普及和推广的 脚步从未停歇。2001年,宓多里在美国音乐生活中因有突出贡献而荣获每年度的 “艾佛瑞?费尔舍”奖,获奖后她当即拿出5万美元组建了“演 奏中的伙伴”(Partners in Performance),旨在促进室内乐演奏的进一 步推广和全面普及。“音乐共享”计划则是她在亚洲国家推进年轻演 奏家发展的计划,为他们带去音乐,也与他们共同演奏,进行表演。最近,宓多 里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旨在帮助推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提高人们对古典音乐以及一些社团项目的认知度,特别是对儿童问题的关注。 “追随自己的兴趣,投身各种公益活动确保我绝不会厌 倦自己的生活,也让我觉得音乐是有去而充满活力的,把音乐带给他人,与孩子 、社区、年轻人的互动让我大开眼界,也激发着我的创作灵感,我绝对相信艺术 能感染他人,对很多人产生冲击力。” 艺术家的宓多里 更是一位教育家,她现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弦乐系主任以及海菲茨音乐学客座教授 。“作为老师的乐趣是无尽的,没有任何事比看到自己学生一步步接近他 的志向再高兴的事了,他们一直是我灵感的来源,让我感到挑战从而不断超越自 己的现状……当我恼怒或沮丧的时候,只要想想他们,我就会重获 喜悦。” 每次演奏都是一次全新的过程 上海乐迷对宓多里并不陌生,2009年宓多里 与上海交响乐团携手演绎“芬兰之声完全西贝柳斯”让不少观众至今 记忆犹新。再度来到上海,宓多里表示,“一直非常期待,这个城市有种 难以置信的让人兴奋的能量。” 此次“贝 多芬之夜”音乐会宓多里和上海交响乐团将共同献演《贝多芬艾格蒙特序 曲Op.84》、《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Op.67》以及《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1》。其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是贝多芬一生中唯一 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作品构思宏伟,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将这种 独奏乐特有的表现力,从各种角度灵活地运用,从而带来辉煌灿烂的效果。为什 么选择这样一个曲子?宓多里坦言:“我一直都很喜欢这个作品,能有机 会演绎我感到非常荣幸,也让我有机会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在她看来, 每次演奏都是一次全新的过程,“只有通过和乐团、指挥、乐手多重的现 场对话才能决定这具体是怎样一个作品”。 对于现 场演奏,宓多里反复强调:最重要的就是诚实地对待音乐、演奏音乐。“ 作曲家从真实而独特的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核心,演奏者必须诚实地回应作品带来 的感受,绝不是简单地拉琴,而在任何需要表达的时刻你都要全心感受并做出回 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