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0月30日讯】(和治友德)2022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病患家庭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痛苦。 近年来,我国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还在持续增长,防治形势日益严峻。2021年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76.7/10万、2022.0/10万、153.9/10万,由此估算每年新发卒中394万人、现患卒中2880万人、死亡219万人。在另一项研究中,我国25岁以上人群的卒中终生风险为39.3%,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4.9%。 图片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宣传海报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2022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为“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口号为“争分夺秒,挽回生命”,并发起举办“2022年世界卒中日”全国健康科普志愿活动。 及时发现快速识别 越早诊治效果越好 发生卒中后,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脑组织及其所支配的运动、语言、认知及情感等多个功能也将同步逐渐丧失,但是,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患者在发病4.5小时之内被及时送达有救治卒中患者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医院,得到规范的血管开通治疗,多数可以明显恢复,甚至完全恢复,健康良好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挽救。因此,及时发现卒中的早期症状极其重要,越早发现,越早诊治,治疗和康复效果也就越好。 2022年9月,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决定继续将卒中早期症状的快速识别作为今年“世界卒中日”活动宣传重心。 图片来源:中国卒中学会宣传海报 2021年7月,中国卒中学会在第七次学术年会期间正式发布了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健康生活科学养生 脑卒中可防可控 根据研究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生活饮食习惯与卒中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高血压是卒中的首位危险因素,约63%~84.2%的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也是密切相关;而血脂异常则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控制血脂,降低血压,控制血糖,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 和治友德以“弘扬养生文化、造福人类健康”为使命,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建立了“饮食养生、行为养生、心理养生”三大养生学说,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以下健康建议请大家参考。 首先,通过研究表明,从饮食上控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避免过量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必要因素。 其次,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对于体检中发现的有可能引发脑卒中的问题,要进行定期监测,必要时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以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并预防脑卒中。 建议日常加强体育锻炼,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总时间不少于150分钟。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来讲,如快跑、对抗性较强的足球、篮球比赛等剧烈运动需要慎重参与。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可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大幅升高、心跳会加快,还会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引发脑卒中及心绞痛的发生。因此,建议有潜在出现脑卒中发病的人们,建议选择慢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项目。 目前普遍认为,睡眠不足的程度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成正相关。有研究结果显示,与每晚睡眠7-8小时的人群相比,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中老年人发生卒中的风险高4倍,失眠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远高于睡眠正常的人群。因此一定要注意充足的睡眠,减小卒中风险。 保持良好心态是健康养生之本。从心理养生的角度,我们始终要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心情舒畅,心境坦然,不贪欲妄想,建议多做一些诸如音乐、下棋、书法、绘画、旅游等活动,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识别中风症状 把握宝贵时间, 让我们健康生活科学养生, 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一同享受科学养生带来的美好生活! (原标题:和治友德 | 识别中风症状 把握宝贵时间)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