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2月22日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购买保健食品的热潮,随着传统的新春佳节又起一波。这年快过完了,家里多多少少都囤了或“被囤”了一些吧? 可别老说长辈,现在青年人也很热衷于购买保健食品:买点青汁通便养颜,熬夜久了吃几片螺旋藻,外卖吃多了来几盒减肥酵素……您是不是很容易就掉到坑里,拿着保健食品说明书,来比对自己的“症状”,越看越觉得有必要来一盒? 其实,保健食品是一类特殊食品, 区别于普通食品,它们一般有明确的食用量、食用方法、适宜和不适宜人群。 区别于药品,它们不能治疗疾病,更不能替代药物。 保健食品常以片、胶囊、口服液、软胶囊、颗粒、茶等属性存在,从外观和组分上,普通消费者很难把保健食品与药品区别开,老百姓也容易有“反正比吃药安全,吃了能保健”的观念,甚至把“改善健康”或“缓解症状”理解为“治疗疾病”,那是很危险的。若确诊为某种疾病,应以临床治疗为主,而不能寄希望于吃保健品来治疗。 保健食品?药品? 保健食品和药品有什么区别呢? 01性质不同 药品具有药性甚至允许其有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但保健食品要求具有营养性,且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02效用不同 药品是用于治疗疾病,有严格的适应证和/或禁忌症;而保健食品只是食品,没有治疗作用,只是调节人体机能。 03生产要求不同 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和病毒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食品无需经过医学临床试验等便可投入市场。 04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同 药品必须在制药厂生产,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很高;而保健食品属于食品,可以在食品厂生产,生产标准低于药品。 05说明书和广告宣传要求不同 药品一定要有经过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对适应证、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都有说明要求;而作为食品的保健食品,适合一般人群,尤其是存在营养缺乏或需要提高身体机能的人群,但在广告中不能出现所谓的“治疗疾病”相关的信息。 不合规的保健食品常有虚假宣传,说它能“治疗高血压”“摆脱糖尿病”“治愈关节痛” ,紧紧抓住人们“吃食品、治疾病”的心理。 有人可能会疑惑: 我明明看见朋友圈里小张的妈妈吃了XX降糖食品非常有效啊! 若是某保健食品如此“有效”, 必须要警惕里面是否非法添加了药物。 保健食品基质复杂,配料较多,添加化合物的手段和类型层出不穷,即便是专业检测机构,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储备,才能应对检测需求。 例如: 宣称其功能为缓解风湿痛的保健食品,被检出含有大量解热镇痛类化合物; 降糖类保健食品可能非法添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物; 声称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保健食品,可能添加抗生素类化合物,容易使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滥用抗生素,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 声称改善睡眠功能产品可能会非法添加地西泮、硝西泮等镇静催眠药物; 声称抗疲劳、增强/调节免疫的功能性饮品和抗疲劳类保健食品,可能会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等药物。 听说有种特殊的食品是医用食品? 医用食品全称叫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理解为“更适用于疾病状态”的食品。当出现进食受限(例如吞咽困难)、消化吸收障碍(例如炎性肠病或肠道手术后)、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例如肿瘤)下,对营养或膳食有特殊需要,就要用到这些专门加工配制的食品,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食用,进行营养补充。 如果有人说, 我实在觉得自己有必要来一盒, 心里安慰一下也好,怎么办? 你确实可以借助它来辅助调节人体机能—— 如果您—— 长期饮酒、加班熬夜、膳食不规律、食物品种单调、全素饮食……营养缺乏的风险确实很大。如果生活方式调整有难度,那还是可以补充一些营养素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或者用一些功能型保健食品来提高人体机能的。 最后,放大招! 这些信息有助于您不要盲目购买保健食品
来源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 (原标题:春节过后,我们认真地聊一聊保健食品) 责任编辑:一然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