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2月30日讯】(北京商报)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校外培训有望进一步规范。12月29日,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近日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到,要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日常运营。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单次收费不超过5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意见》对于非学科培训的规范从培训时间和培训价格均提出明确标准。《意见》强调,要规范非学科类培训日常运营。非学科类的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不得晚于21:00。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坚持公益属性,实行明码标价和信息公开。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鼓励采取先提供培训服务后收费方式运营。在收费方面,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认为,自双减政策落实以来,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叠加体育、艺术成绩在中考中占比提升,使得体育、艺术类的培训逐渐开始产生了一些类似学科培训的效应。同时由于少儿编程、机器人、围棋、国际象棋等素质培训品类容易说服家长相信其“启发逻辑思维”“启发数理思维”的功能,进而在双减之后成为热门的素质赛道。此次《意见》的出台恰恰是为了防止“素质学科化”的培训市场现象,达到给学生和家长真正减负。郁苗表示:“十三部门对非学科培训的规范意见,与此前的学科培训基本一致,标准统一、便于管理,也有利于最大限度保护家长和学生的利益。”
不得聘用在职在岗教师 对于非学科培训的培训师资,《意见》也有明确要求。《意见》强调,非学科类培训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资质。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在岗教师,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非学科类机构须依法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依法进行法人登记。要对现有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对标整改。 《意见》如何解决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缺乏资质的问题?对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是衡量一个机构是否正规的重要标准。教育部、人社部在2021年9月印发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中,即对非学科类培训从业人员作出规定,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针对从业人员资质问题,《意见》除要求所聘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相应类别的职业(专业)能力或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外,还规定具体的职业(专业)能力资质标准可由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明确,以便各部门、各省细化落实。 郁苗也表示,结合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中小培训机构面临的合规挑战更大。因为它们在合规化过程中需要面临重新招聘和培养部分新师资,在此期间可能还会面临部分学员的流失。“好在从《意见》到具体实施细则的产生与执行,中间有一个过渡期,机构可以通过《意见》确定的方向来逐步进行调整,这也是未来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做好规范治理配套改革 在对非学科培训的师资、收费和培训时间进行明文规定的同时,《意见》也提出要做好非学科类培训规范治理的配套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配备补充,开齐开足上好音体美课程;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社会资源,积极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参与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非学科培训,包括传统的音体美相关培训,和近年来比较火爆的少儿编程和机器人培训等,均有以课外服务采购的方式进入到公立学校的“课后三点半”中。此次《意见》也明确提出,各地根据需求可以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引进的培训项目费用标准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一位非学科培训的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下一步他们也将结合《意见》对进校服务的价格进行相应调整。随着《意见》在各地的进一步落实,校外培训的规范化运营也在稳步推进。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原标题:十三部门出手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