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家用美容仪的JD店铺页面上展示的前后对比图,但根据图片底部提供的链接却发现是该公司同时经营的带有穿刺皮肤功能的院线级射频美容器械。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上海某医院激光美容科主任医师。他对记者解释道,大部分家用美容仪器的能量远远无法达到医疗级设备的量级,从现有的文献证据来看,往往需要坚持2-3个月使用才能够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抗衰美容效果,一些品牌利用医美的概念,比如号称自己是“做一次就有一次的效果”或者滥用医学领域的图片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效果,都是利用消费者追求快速有效的心理去针对性设置的诱饵。
医生希望消费者能够理性地看待家用美容仪的功效,并且坚持使用才能够避免节前种草、节后剁手的消费陷阱。 陷阱三:“数据”骗你没商量 除了用图片说明效果,美容仪品牌往往还会附上一些数据如“眼周皱纹的淡化95%”“女性满意度高达99%”等来说明产品的效果。这些数据看起来让人惊心动魄,听起来赏心悦目,但是效果真有那么好吗? 滥用高大上的科学数据一直是护肤品和家用美容仪行业存在的问题。 建议消费者在看到网页或者产品宣传页的数据时要多留心数据的来源,数据是来自人体临床试验还是来自动物或者细胞试验。如果是后两者,说服力比人体测试出来的结果要弱得多。即使是人体测出来的数据,到底是源自临床试验机构还是只在内部找品牌工作人员做了几个案例测试?测试时间有多长?样本量也就是受试者的人数有多少?这些都可以在购买之前多问问客服,了解清楚再做决定。 如果数据是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或者医学文献,有能力的消费者还可以追根溯源,注意看看文献的本意是否与品牌的宣称相符。 记者到某电商平台上查找了几个品牌产品的详情页,发现一些产品标注的数据的确没有注明出处,数据的来源和质量也就无从得知,而电商平台对这些问题也没有进行管理。 记者通过检索下载了一些美容仪详情页上号称是数据来源的文献,发现其中存在大量图片和数据并不匹配的现象。而且同一品牌的多款产品都沿用同一套医学证据。
甚至还出现对医学文献的内容进行扭曲,比如:
如果按照图片下方的数据来源找到相关文献会发现,文献发表于2011年,但却被用来说明2020年上市的家用美容仪的效果,而且文章全文看下来也没有上面这张图片。如果再深究,会发现引用文献中研究的是一种医疗设备治疗寻常痤疮使其数量的减少,而绝非天猫详情页的家用美容仪治疗效果“面部皮肤凹凸不平情况”。被用来展示效果这张图片被记者检索后发现,实际上出自一篇未被pubmed数据库收录的非核心期刊的文章,根据文章末尾的披露,第一作者是该美容仪公司的医学总监。 还有一些品牌利用医学文献书籍中提炼的“前沿理论”,希望塑造“人无我有”的技术特点,但如果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在原文里面根本就不存在。
号称不足43度的射频都是“智商税”,但追踪详情页提供的文献,全文作者都没有这个意思的表达。作者只是说了“(人体)组织温度不要超过40-43度,否则会有表皮烫伤的风险。”而且该品牌大肆宣称的44-45摄氏度反而在文献中被指为“几秒钟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不是家用美容仪应该选择的安全范围。
陷阱四:网红、直播带货的美容仪靠谱吗? 网红直播带货火爆的背景下、美容仪自然是主播带货的首选产品之一。但是家用美容仪是一个相对专业、医学信息丰富的产品品类,网红和直播主播是否能够把家用美容仪的产品特点和有关风险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呢? 记者留意到,很多主播并没有相关的医学、化妆品行业相关知识储备,不少主播在美容仪直播中还在宣传“深度清洁”、“排毒养颜”等已经被医学界主流和权威机构所多次辟谣过的伪概念。这样的博主带货,对产品的筛选能力就非常令人怀疑了。 另外一个风险是,哪怕博主带货大品牌,往往因为品牌和博主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博主对品牌方给予的信息只能照单全收,很少有能够甄别和判断的能力。 图片和医学文献的滥用,更是让一些博主直接粘贴复制了品牌的造假结果。
当然偶尔也会碰上抄作业都出错的博主,皱纹淡化率变成了“-14%”,“-42%”则安在了“面部痘痘的泛红情况”上。
这张图片来自医学文献,原文是角质细胞的变化,品牌旗舰店和博主都写成了胶原蛋白。 宋浩伟律师表示,如果消费者因博主的虚假宣传而购买了产品导致自身遭受了财产和人身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可以主张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陷阱五:“所有女生都要买” 使用家用美容仪的正确观念:自己的皮肤状况是否适合美容仪。 记者在直播频道中多次听到有主播说某某美容仪“所有女生都要买”、“敏感肌也适用”,但主播的这类表达真的科学吗?家用美容仪器虽然能量比大型医疗美容仪器要低,但是使用的频次更密集、操作者也并不是医生护士等专业操作者,使用美容仪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风险是否会成倍地出现?记者也就此追问了激光美容科医学专家。 激光美容科专家告诉记者,在正规的医美机构,医生在治疗前会对所有的求美者进行一次全面的皮肤和身体健康评估,首先要排除一些皮肤病、近期手术的高危人群,然后会根据求美者的诉求、治疗项目的特点和他/她本身的皮肤状况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 但是无论是主播还是网红,他们往往都没有能力判断哪一类消费者不能使用他们推荐的产品,在直播间声嘶力竭的叫卖声之下,他们追求的是销量、而隐藏的是安全和健康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品牌在其官方旗舰店和说明书也没有对适用人群或者使用禁忌做详细的说明。 上述种种乱象让人不禁要问,一旦消费者因为缺乏提示而误用了不适合自己的美容仪而发生不良反应该由谁来处理?一些亚健康的皮肤因为使用美容仪出现了皮肤疾病算谁的责任?品牌和主播什么时候才能够把家用美容仪当作一个使用于皮肤、对安全性和皮肤医学有更高要求的产品去进行推荐? 电商平台和相关监管机构未来会否出台更加匹配美容仪行业的运营规则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我们也将在又一个“双十一”的狂欢之后拭目以待。 (原标题:美容仪背后的坑,也太太太太深了)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