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稳——颠覆传统商业思维。疫情期间,不少农户面临交通制约、信息不畅、收成滞销的困境,有些市县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然而直播为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路,也激活了社会的公益理念和责任意识。通过发挥视频优势、借助内容资源和专业技能,“电商直播+消费扶贫”一方面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给农户、市场、观众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新联动。课题组了解到,截至4月3日,已有陕西米脂县、安徽砀山县、广西平南县,安徽岳西县等37个地方的县长或其他官员通过抖音直播平台带货,共销售农副产品113万多件,销售额超6000万元。 云南的“花哥”不忍看到鲜花因物流受阻滞销烂在田里,利用直播,7天卖出150万支;广州“花城万店开播计划”活动吸引2000多家商户报名,单场直播活动总销售额达767万元……直播已悄然从源头上改变了地方经济的商业思维和传统经营模式。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短视频和直播培训成为部分商家“必修课”,通过接受系统性、专业化的培训,产业本身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盈利模式也得到拓展。 从O2O到VOT——视觉联动的双线生产。如果说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实现了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的连通,那么直播经济的到来则使线下生产链全面铺开,实现了深层的视联网(visual of things)的联动生产。一方面,动态、实时的视觉展现取代了静止、单面传播的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视频进入生产端,使长期隐藏于屏幕之后的“后台”走向“前台”,激发了实体产业的生产活力。 虽然“厂家直销”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厂家以实时互动的可视化流程,将产品展现给“前台”观众,则是直播经济给中小产业复工复产带来的新思路。它打开了生产车间的“黑箱”,让产品的生产、组装、制作内嵌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中,不但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也给厂家带来了产业品牌和销售的新机遇。 以抖音平台为例,今年开春以来,三一重卡从解密装配生产线到沉浸式体验重型卡车司机的生活,通过2小时直播完成5000万销售额;长虹公司在直播间促成线上线下4万多个交易订单,销售额突破1亿元……直播经济进一步发力,纵深延展到地方各级生产链,从农业、制造业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5G赋能——打造柔性供应链。当下直播经济发展仍处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批量化生产、快销售、去库存等依旧是其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特色。但是,随着消费升级,直播经济让更多的生产商看到了更为精准的市场需求,推动其注重产品差异化、个性化、销售定制化的订单需求。而随着5G技术的普及,“高时速、低延时”的供需产业链条形成,“生产端+内容端+服务端”相结合的柔性供需体系焕发生机,同时也倒逼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大型工业设备、制造同样会有着巨大的流量潜力。 课题组了解到,疫情期间,东莞的服装重镇虎门镇上演了一出“装甲车”改造成“轻骑兵”的生产链再造。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订单—生产—出口”模式,虎门镇通过线上服装直播,依靠点击量、排名榜等大数据分析,迅速掌握市场变化并返单生产,以往按产定销、库存大量积压的模式正加快向单元化生产的柔性供应转变。 与此同时,5G的发展给直播经济带来了较大的想象空间,生产端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客对厂(Customer to Manufacture,简称C2M)商业模式将技术能力与终端用户需求进行实时结合,一方面,产业链条的网络互联,供需服务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生产端和消费端沟通进一步增强,生产更具社群化、针对性。这种反向定制生产链的转变,也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 3.推动国内大循环消费复苏 在前不久的“6·18购物节”上,不少明星加入直播带货,甚至还有洛天依、阴阳师等虚拟偶像。借由公众人物的号召力,直播带货叠加了消费者、粉丝、“饭圈”的多层期待,激活了存量人力资本,推动了国内大循环的消费复苏。 培育新业态的同时,直播也创造了更多新就业。一部手机、会录像、会介绍产品,就达到了直播卖货的基础门槛,技术环境的简易化使交易过程再次回归了人们最为熟悉的面对面互动。更重要的是,直播经济带来了乡村人力资本回归的可能。外出务工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农产品也不再是一个亟待标准化、向工业品看齐的对象,而是可以通过差异化的销售策略,营造消费者关注的农村图景,带动乡村就业。 今年7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更新了9种新职业,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如今在直播间就产生了场控、选品师等14个新职业。 但是,做好直播并不容易,想要获得持续的流量基础和注意力资源,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力和引导力。 对内容创造者来说,平台拥有海量用户,意味着每一条视频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随着直播经济的推进,数字化的内容生产者逐渐由先前的普通用户升级为专业团队,实现了从UGC(用户内容生产)到PGC(专业内容生产)的转变。情感互动、信任建构、社群深耕都是台前直播创新的重要发力点。 当下,我国直播产业处于迅速下沉期,其间涌现出大批具有创新力和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者,其中包括由专业内容生产机构,如MCN(多频道网络)公司、合伙团队培养的直播人才,也包括直播平台在生产一线培养的“生产+内容”合二为一的专业人才。屏幕前的内容创新既给予“达人”分享机会,也为“素人”创造了就业可能。 而平台企业能否在直播经济中脱颖而出,要看其储备了多少视觉化、创意性的内容。直播平台需要迅速拥抱环境变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形态,输出更富创意的运营方式,朝着直播多元化、变现多样化、粉丝社群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平台的快速发展往往也蕴含着价格机制、支付机制、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等治理风险。 4.应尽早开展数字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 随着直播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播领域的行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直播电商发展至今,已经塑造了依托“前台”互动和“中台”内容创新的基本运作模式。然而直播目前存在与生产端脱钩、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同时直播对于实体经济的带动依然存在模式、观念、方法上的诸多挑战。如供给反馈不及时、流量分配不合理、产业政策滞后、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因此,如何在直播中有效纳入实体产业,构筑一个包容性广、稳定性强的直播生态,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注重产品端品质提升,增强品牌创新力。2020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有60.5%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想要寻求直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始终是实体产业长期向好发展的重要基石。直播经济的发展连接了生产端和销售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并改革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行为,很多企业从纯代工厂转变为自主设计产品形态供消费者选择,当生产端企业在价格上形成优势,这种供应链可以直接替代更多“伪品牌”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注5G工业端应用,反向定制生产链。当下我国正在积极部署数字新基建工程,推进科技兴国,以5G、VR、边缘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将从商业领域逐步拓展至工业互联网端。技术进化带来的低时延、大流量、高并发也会对现有的直播电商带来生产、供货、对接上的便利。在5G新时代,应关注直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尝试打通企业工厂、分支机构和上下游协作单位,将流程复杂、耗时耗力的生产步骤转化为流程指导明确的视觉化生产培训,从而降低时间、空间的传输成本,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帮助企业形成上下游互联、反向定制的柔性产业链条。对直播里的中小企业,适度给予流量分配和流量倾斜,针对不同企业、分门别类,开展技术扶持,助力其走出疫情,孵化成长。 规范平台治理,探索线上线下经济综合治理新机制。当前直播平台中的治理问题日益突出。用户个人信息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引发广泛关注;直播中的内容监管难度加大;一些厂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甚至通过刷单刷粉、伪造数据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对此,应该以《电子商务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正在研究制定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为契机,相关监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加强对平台治理问题的研究。在平台管理中既加强国家的外部治理,也加强企业平台的自我治理,同时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让直播平台在线上线下都能够正确落实首位责任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搭建合理政策引导框架,构建良性产业协同格局。直播经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协作分工方式和经济理论框架,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整体变革,也给传统的税收政策和产业管理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政府监管部门应顺应“直播”的发展趋势,尽早进行数字经济治理的顶层设计,在合理税收、公平竞争方面确立权责,有效引导社会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生产厂家应自觉遵守产业规则,杜绝恶性竞争,努力构建良性合作的直播社群生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执笔:吕鹏、孙萍、向静林、刘学、张樹沁) (原标题:一部手机“撬动”的直播经济异军突起)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