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研发是医药巨头的游戏,与之相比,新冠治疗药物领域为何入局者如此之多呢? 相比最新的疫苗技术,新冠药物中和抗体的研发要成熟得多。 “不过,抗体药研发应该没有疫苗快。”中国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汤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冠肺炎抗体疗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高的成本 为什么中和抗体技术更成熟,研发速度却更慢呢? 这与中和抗体自身的研发机制不无关系。实际上,中和抗体更像是血浆疗法的升级版。中和抗体自血液中而来,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可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不过,这种中和抗体直到患者离开医院几个月后才会出现在患者的血液中。 “人体自身产生的高亲和力中和抗体数量有限,而且有效中和抗体需较长时间才能产生。”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斌指出。抗体本身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会比血浆疗法更有效,因此中和抗体被国内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具有对抗新冠病毒的潜力。 以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抗体研发为例,自1976年在刚果(金)发现埃博拉病毒至今,目前3种单克隆抗体仍在临床开发中。 更久的研发就意味着更高的时间成本,再叠加未知的研发难点,这注定是一场消耗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在4月的一次公开论坛分享上曾提出,虽然已经发现了有很强中和活性和阻断能力的抗体,针对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双重作用,但仍需要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中和抗体研发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呢? “抗体药物的研发难点在于,一方面要让抗体抵御病毒入侵,另一方面又不能引起ADE效应。此外,还需要对不同变异的变异准种的病毒株都要有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颜学兵表示。 ADE效应指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相关抗体增强其感染能力的现象。简而言之,ADE效应一旦出现,就会导致服药后的患者症状更加严重,并且更易感染。 “好消息是ADE还是比较罕见的。”北京大学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说,“而且可以通过筛选不产生ADE现象的中和抗体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坏消息是,现在并没有任何有关ADE的报告和结果,我们对于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ADE知之甚少。” 在经历了更长的研发时间,解决了所有的研发难题后,中和抗体面世前还有一道坎——生产。 中和抗体对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本的要求比疫苗高得多。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介绍,疫苗用量比较小,一个人的用量通常是50-100微克。抗体药物用量则大得多,通常是1-3克。也就意味着,中和抗体的用量要在疫苗的10倍以上才有可能达到效果。“所以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比疫苗高得多。”冯辉说。 对于中和抗体的生产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与产量相关,量越大单体成本越小。以中和抗体为例,每克的生产成本预计在几百美元左右。 收益未知 与更高的生产成本相对应的是更高的售价。中和抗体的价位大概是多少呢?“如果开发成功,打一针中和抗体估计要花几千元。”冯辉表示。 不过,与疫苗相比,中和抗体的需求更迫切。 汤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疫苗能训练人体免疫系统掌握消灭病毒的方法,以便病毒入侵时直接除掉它们,这对于应急状态中的医护人员及普通易感人群具有十分重要的预防作用;而抗体药在治疗方面具有精准、起效快的优势,对当前数百万例患者而言是迫切需要的。 4月底,科技部也曾发布《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产品研发应急项目申报指南》,指出中和抗体具备阻断病毒侵染目的细胞的潜力,且单克隆抗体具有作用机制明确、易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是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研究的重点方向。 与此同时,中和抗体的作用场景也比疫苗更多。“中和抗体有两个应用。一是可以用于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治疗,更安全且针对性强。二是用于短期预防,保护我们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有效期大概是3周,经过抗体改造有可能延长至3个月。”谢晓亮介绍称。 据谢晓亮介绍,其团队已经找到了14个高活性中和抗体,接下来将从中找到最理想的特效抗体制成药物。谢晓亮表示:“中和抗体将成为战胜疫情的特效药。如果病毒10月再回来,那时我们的中和抗体可能就已经研制成功了。” 有趣的是,康宁杰瑞与上海巴斯德并未就合作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安排。双方表示,本次合作下巴斯德抗体在COVID-19领域研究所产生的收益,双方将根据协议中的合作里程碑节点分配本次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对于其他冠状病毒领域的收益分配,双方将另行协商。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疫情结束前,中和抗体可以面世。 全球研发速度最快的礼来其首席科学官、制药研发实验室负责人Daniel Skovronsky日前曾表示,“如果其药品成为新冠肺炎近期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尽快将其提供给患者,目标是在今年底之前提供数十万剂”。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常蕾 (原标题:全球赛道拥挤 新冠肺炎又出“神药”?)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