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待解 不可否认,女性在公共场合对独立化妆空间确实有一定需求,但是要开发出一种商业模式的话,有很多细节问题都要重新考量。比如,17 Beauty内的产品都采买于丝芙兰、机场免税店和商场,并非直接与品牌商对接,这无疑会使投入成本很高,加重持续性扩张的压力。而如果网点密度不高的话,也难以触及更多用户并形成高频消费。 相对有限的需求能否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商榷。在姜晓峰看来,共享化妆间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如果是想收集消费者的数据,卖给化妆品公司,或者吸引广告入驻的话,则对流量有一定要求。但是化妆本身不是刚需,对于大部分追求妆容的中国女性来说出门前就已经完成,很少会高频使用共享化妆间。况且在购物中心这种场景,本身就有大量的化妆品品牌门店提供更丰富的免费化妆体验。 而如果是想从产品中赚取价差的话,姜晓峰指出,这就对供应链提出很高的要求,参考共享单车的成本,共享化妆间可能需要从化妆品品牌源头去采购,这样才能将价格压低。不过不像共享KTV基本是一次性投入的软硬件成本,化妆品需要持续采购上新,运营成本较高。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使用过去通常是在家或者公司卫生间完成,产生的成本自己承担,而共享化妆间的模式则将原来消费者承担的成本转嫁到自己身上,还需要额外承担机场、购物中心的租金成本,要想实现盈利还是很难。 (原标题:化妆盒子走俏 新零售还是伪共享) 责编:木子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