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和化学屏障。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是我们的皮肤和黏膜,是它们阻止了许多病原体的进入。此外,还有许多次要的屏障,如眼泪、汗液和唾液等可以对抗某些病毒细菌,胃壁分泌的盐酸和蛋白质消化酶也对许多病原生物是致命的。 炎症与发热。当病原体已经侵入机体,炎症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感染或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炎症反应有 4 种典型体征,即红、肿、热和疼痛。当细胞释放某些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时,炎症就开始了。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是对外来病原体细胞和体内产生的异性细胞的吞噬和杀灭。吞噬细胞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它们的寿命很短,必须由身体不断补充。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人体先天防御的重要武器。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摧毁多种病原体和某些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是干扰素的活性分泌体,而干扰素可使健康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自然杀伤细胞直接附在感染细胞的表面,使其破裂,通过使病原体的外膜渗漏杀死病原体。 抗菌蛋白。受感染的免疫细胞产生干扰素后,可导致健康的细胞产生 30 多种的抗病毒蛋白。当免疫系统中一个单独的补体蛋白被感染的生物体激活时,它会触发级联反应,从而激活其他补体蛋白。这些活化蛋白可以杀死病原体,同时保存宿主细胞,或使被感染的细胞被吞噬细胞吞噬掉。 细胞因子。细胞使用化学信使,即细胞因子来交流和分享信息。每种化学物质向其他细胞发送不同的信息。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力、炎症和白细胞的产生。细胞因子有数十种,每种细胞因子都针对特定的靶细胞执行一组特定的活动。它们可以采取一致的行动,也可以采取反对的行动。细胞因子通常以级联的形式产生,也就是说,细胞因子刺激其靶细胞产生额外的细胞因子,TNF-α、IL-1、IL-6 和Ⅰ型干扰素等都是调节自然免疫力的重要细胞因子。 急性期蛋白。在严重疾病期间机体会激活急性期反应。当吞噬细胞与病原体结合时,它们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蛋白)。这种反应使身体在免疫反应完全激活之前就能识别入侵者。急性期蛋白促进炎症并刺激吞噬细胞移动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细胞因子风暴。当重症和急性感染,如流感发生的时候,大量的细胞因子被释放出来。对于大多数感染,细胞因子的释放是受控制的,以便在杀死病毒和尽量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之间保持平衡。然而,当某些严重的病原体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开始增殖时,细胞因子释放有时会失控,引起宿主的过度免疫反应,同时诱发氧化应激,使大量的自由基参与进来,称为细胞因子风暴。这种状况常发生在免疫系统高度健全的年轻健康个体中。原本这种反应是针对病原体的,但过度反应同时造成感染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发病急、进展快,是危重和死亡的预兆。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方法是在限制宿主的免疫反应的同时,增加和补充抗氧化物质,以减少自身造成的炎症损害。 从新冠病毒感染理解免疫力的重要性 此次发生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能让我们认识免疫基础知识和理解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 对于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来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人类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因为机体免疫系统没有记录,是我们遇到的最新病原体。因此,当病毒感染后,自然免疫是对病原体发动攻击的“第一反应者”,主要依赖于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物理屏障来阻止或攻击,并启动抗体生成和标记的机制即获得性免疫。一般对于新的外来入侵病原体,在获得性免疫之前这段时间大约持续 5~6天。在这段时间内,根据入侵病毒的载量和机体的免疫力,症状反应不一,病毒载量少或免疫力强者,可无症状或仅出现轻微症状。 在自然免疫攻击病毒的同时,免疫系统动员B和T淋巴细胞组成侦查部队,针对这种特定外来病毒抗原产生抗体,并对病毒进行识别和标记。之后,自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联合作战,机体动员整个免疫系统的各种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抗菌蛋白和细胞因子对新冠病毒展开围困、杀伤和清除。从这个阶段开始,机体会出现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代表的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当病毒侵入肺泡,则出现典型的肺炎症状。 根据数以千计的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记录总结,感染者在进入获得性免疫阶段之后,免疫系统靶向目标明确,攻击力度加大,因此炎症反应加重。由于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这次战胜病毒感染主要靠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实现,疫情过程中创新和研发的各种疗法、药物和膳食补充剂几乎都与增强免疫力相关。因此,通过这次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经历,对如何提高免疫力尤其对老年人如何提高有效防控慢病而增强免疫力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孙贵范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标题:“如何提高机体免疫力”系列科普)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