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雯/漫画 【直报网北京7月3日讯】(检察日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如同一针催化剂,将直播带货的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随着企业家、明星、电商平台的纷纷涌入,中国商业史翻开最魔幻的一页。 火爆的同时,直播带货过程中虚假宣传、质量“翻车”、售后维权难等乱象不断涌现,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尤其是借直播带货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事件的增多,让人们在热烈拥抱直播带货这种新经济形态的同时,也产生了高度警惕。 直播间里的乱象 互联网行业有个被反复验证的“721”法则,即顶流收割最多利益,获得七成收益;二级流量人数更多,却只能拿到市场份额的两成;更多的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只能分食剩下一成的市场份额。直播带货的生态,也难逃这一定律。 如今在淘宝等电商直播平台中,这种马太效应已经十分显著。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占领着极大的市场份额,前十名的MCN机构几乎占据了机构大盘30%的流量和80%的GMV(成交总额),而中小主播的流量则几乎腰斩。不仅如此,大多数带货主播们还要面临自带流量的明星、企业老板、政府官员的流量瓜分。 流量焦虑之下,一些人选择砸钱涨粉。做过直播的人都知道,在直播间刷量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财新网曾统计估算,目前国内刷量平台至少有1000多家,100家头部平台每月流水超200万元,从业者累计达900多万人。 刷数据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在一家刷单公司提供的快手价格表上,记者看到,只需花18元,便可在快手直播中获得100个机器粉的人气,观看时长达4小时;而1000个高质量真人“活粉”的价格则是180元。 除了刷观看数据、粉丝数据,销售数据也可以造假。趁着一些小商家对直播带货一知半解,有不靠谱的MCN机构专做商家的“杀雏生意”。前几日,因为直播带货损失惨重,一家茶叶商还上了热搜——投资5万元让网红直播带货,却只得到挂零的惨淡销量,甚至还存在流量造假。该主播团队在其中的操作是:通过粉丝数据、直播观看数据造假,且与商家签销量保底承诺书等手段让商家放心。接着拿着商家的订金在直播期间购买商品刷单制造完美销量,而一旦直播结束商家付了尾款,就立刻安排退货,退货率高达50%,令商家有苦难言。 除了流量造假外,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也屡见不鲜。一些主播会在卖货时使用广告法明令禁止的词语,比如“最”“第一”等字眼。一位前歌手在直播镜头前推荐某果蔬纤维素时,向大家保证“碱化体质”可以“远离癌症,远离疾病”。另一位知名主持人则在直播间里推荐一款羊肚菌时说,“滋补身体绝对是最好的”,甚至称其能“壮阳补肾”。 如此信口开河,质量翻车是迟早之事。如2019年10月的李佳琦“不粘锅”事件,其声称的不粘锅却在煎鸡蛋时粘得到处都是,令场面一度尴尬。而罗永浩卖花翻车事件也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并在近日再次被中消协点名。 公众人物可以通过补偿挽回些许颜面,但在小主播的直播间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却鲜有人选择维权。今年3月,中消协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3.6%的消费者遇到问题后进行投诉,23.7%的消费者遇到问题并没有投诉。 几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之所以选择不投诉,一个原因是在直播间买东西,便宜是所有产品的共同特点,消费者一时冲动购买了商品,就算出现质量问题也会觉得损失较小,懒得去计较;另一个原因是不愿花费时间去应付复杂的售后流程,有消费者进行售后维权时,遇到找不到客服、没存证据链等问题,如一起直播间赌石案中,网购者就因在诉讼中未提交出足以证明被告存在交货与描述不符的客观事实,且缺少其他证明被告欺诈的客观有力证据而败诉。 现实中,商家利用直播间难以留下证据的漏洞,频频换号换主播,“坑几次单”后弃号换新的情况十分普遍。一般情况下,这种商家售卖的商品一旦售空即下架,连同商品描述等都无法查看,这种售卖策略就是为了避免后来的追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