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11日讯】(今日直闻综合)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得加贴中文标签。
保健食品在中国的人均消费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如今,在人口老龄化的驱使下,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各种因素的助推下,保健食品在中国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一改过去,成为了一支备受追捧的潜力股。 保健食品也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下,让国内外更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这一行中。尤其在这场争夺中国保健食品市场份额的角逐中,中国消费者对进口保健食品的偏好以及中国政府对进口产品的优惠政策使进口保健食品开始占据优势。因此,更多的国外保健食品企业将战场移至中国市场。然而,文化的差异总是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障碍。 在此背景下,近日,深圳海关、上海海关陆续发布关于提醒关注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得加贴标签新要求的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中文标签必须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允许加贴中文标签。
据悉,海关总署于2021年4月13日发布了第249号令(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令),该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提醒相关进口食品企业特别关注第三十条规定: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中文标签必须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加贴。 即自2022年1月1日起,进口保健食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允许加贴中文标签。请有相关进口业务的企业关注该项要求,避免因不合规造成无法进口。 那么,如若网购的进口保健产品无中文标签,能否要求赔偿呢? 2021年7月20日,陈某通过购物网站购买了8瓶某品牌辅酶Q10。收到货物后,其发现产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标签、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便向卖家要求索赔。在多次索赔无果后,诉至法院,要求退还所付食品价款,并10倍赔偿,计二万五千多元。
但其以陈某是职业打假人为由,拒收了相关材料。食品店经营者认为,陈某知假买假,一次性购买8瓶,相当于一年半个月的食用量,食用期限将会超过保质期,明显不符合正常理性消费者行为,法律应当保护经营者的权益不被职业打假人损害,且因陈某的起诉,店铺已经关闭,目前没有经营收入,无法支付10倍的赔偿金。 但陈某坚持认为,卖家明知涉案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仍进行销售,损害了其消费者合法权益,要求至少8倍赔偿并退还购物款。 2021年9月27日,经过法官多番调解,分析事实和法律相关规定,引导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最终促成了调解。双方同意按照食品价款的6倍赔偿,并退还所购产品。 记者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商品时,应从正规渠道购买,切莫贪便宜购买无合法来源的商品。拿到商品后须查看是否有中文标签,有无明显安全问题。如遇产品质量问题和消费纠纷,可向市场监管等部门投诉。 (原标题:进口保健食品须印制中文标签,无标签能要求“十倍赔偿”?)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