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2月16日讯】(作者:邹蕴涵)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冲击着中国的总需求、总供给。国内外都在关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有多大?中国经济“顶得住”吗? 毋庸讳言,经此疫情,中国经济增长遭遇短期困难是肯定的。就拿工业生产来说,疫情发生之前,本已显露出一定边际改善迹象,不仅制造业PMI指数处于荣枯线之上,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以及在手订单指数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或环比改善。突发的疫情打破了供给端的企稳趋势和需求端的调整态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里头,劳动力聚集型的服务业,如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 困难客观存在,但我们要坚定信心。从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疫情作为一个经济外生变量,其作用是一过性的。经济增长路径在短期偏离趋势后,会再次回到正常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务之急是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要让疫情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决定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变量产生持续性负面影响。可以看到,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逐步显效,大部分地区都在保证“战绩”的前提下,谨慎地复工复产,为的就是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中国经济更大的信心,则来自于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产生的支撑力。目前,中央部委已下发20余项政策文件全力抗击疫情、减少经济冲击。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稳增长作用。这些财政政策在为疫情防控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也将在后期经济恢复时进一步发力。比如,确保补短板、基层正常运转、基本民生支出;在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正“适度宽松”。具体来看,加大货币投放力度保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机制等将为疫情防控和后期经济增长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以更大视野来看,当前中国的深化对外开放正在创造更强的全球吸引力。金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和文化等领域大幅放开,汽车、船舶、飞机等制造业也基本放开,允许外商独资经营的领域越来越多。原有的12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4%的外商投资、12.5%的进出口总额;新设的山东、江苏等6个自贸试验区正在蓬勃发展,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投资热土,这一事实并未改变。 当然,也不能忘了我们国家深厚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参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约有4亿人。据波士顿咨询的《中国私人银行2018》报告,我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中产群体及高收入群体将带动消费增量的70%以上。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这是我们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局面的坚实基础。 虽然中国经济的确遭受了一定冲击、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困难,相当时期内我们都需要负重前行,但是科学研判、科学调度、科学施策将助力中国经济走出阴霾拥抱春天。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原标题:邹蕴涵:中国经济有底气顶住疫情冲击) 责任编辑:蓝莓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