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 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 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 前。近年来,在两会前夕一些网站开展的“你最关心的话题”调查中 ,社会公正问题总是位居前列;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 “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中,背后 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可以说,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 、焦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公正问题联系在一起。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 已成为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首先需要 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 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 ——理解社会公正需把握三个方 面 什么是社会公正?一般而言,社会公正是社 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各 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而要实现这种合理 的分配与承担,就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正既 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也体现为一种制度安排;既可视为一种原则和标准,也可 视为一种状态和结果。 社会公正是一个内涵丰富 的概念。比如,从时序的角度,可以分为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等;从 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分配公正、就业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在讨论社 会公正问题时,通常还会涉及与其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概念。有的 学者比较重视社会公平,认为社会公平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含义、基本要求;有的 学者直接把社会公正等同于社会公平。不过,多数学者认为,相对于强调衡量标 准同一尺度、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公平而言,社会公正还强调“正义” 的价值取向,内涵更为宽泛;还有的学者把社会公正等同于社会公平与正义,认 为社会公平加上社会正义就是社会公正。综合学者们的各种观点,用比较简洁易 懂的语言来概括,也可以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等看成是对社会公正直接而生动的表达。 虽然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求社会公正,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存在阶级压迫和剥 削的社会里,真正的社会公正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推翻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 会里,社会公正的实现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 科学阐明了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并把社会公正的实现同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结 合起来,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公正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社会公正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抽象 概念,而是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是不同的。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希腊人和罗 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 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 ,甚至也因人而异”。这说明,社会公正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人们对社会是否公正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社会公正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在今天看来很不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历史上曾被认为是公正的;在今天看来属 于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后人看来未必就是公正的。所以,看待社会公正问题,须 将其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社会公正是相对的。千百年来的历史证明,社会公正总是相对 的,绝对的社会公正虽然美好,但难以企及。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防止落入平 均主义这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颇具诱惑力的窠臼中。虽然平均主义在 某些领域是适用的,但若将其推广到所有领域尤其是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别而 要求平均分享一切,最终只会扼制人的积极性,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社 会公正的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但不是要否认差别、消灭差距,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差距控制在 合理范围内,进而充分挖掘每个社会成员的潜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社会公正要求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合理承担,但具体如何 分配与承担才是合理的,在具体的领域又有具体的内涵和具体的标准。比如,在 经济领域讲社会公正,主要是讲等价交换、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在社会领域讲 社会公正,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 需求。我们不能将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甚至优胜劣汰原则简单套用到 社会领域,无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不注意具体领域、 具体人群、具体问题的区别,简单套用抽象的社会公正概念,往往容易导致认识 上的偏差。 从总体上看,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 个持续努力、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一个美好追求,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受到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发展水平去盲目追求社会公正。同时 也要看到,社会公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公正问题如果解 决得好,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 至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我们不能对社会公正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而应当 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社会”和 “人” ——看待社会 公正问题需找准两个视角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 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 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根本的政治 前提和制度基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 饱不足发展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人人普遍受益的过程。以此为基础 ,我国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 ——逐步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自主选择的程度大 大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对个人的成功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社会流动逐步畅通,社会成员不再简单地被划 分为干部、工人以及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等身份。尤其是城乡壁垒逐步打破,城 乡之间的流动更加顺畅,广大农民可以进入城市谋生甚至可以转变为市民。
——加大扶贫力度,农村贫困人
口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减少了2亿多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全
部免除学杂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低收入群体
的生活得到保障,而且低保标准在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还存在一 些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一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合理的限 度,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引起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体制机 制不完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引起人民群 众强烈不满,反腐倡廉的任务十分艰巨;等等。 一方面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问题日益凸显,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 公正的基本状况。这一看似矛盾的状况,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有的人认为当前 我国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还有人甚至因此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30多年 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 的社会公正问题呢? 社会公正是“人 ”这一主体对“社会”这一客体的价值评判。因此,理性看待 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需要把握住“社会”和“人”这 两个因素,把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与社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与人们心理期待的变 化联系起来。这是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有的两个视角。视角找准了,才能看得清 、看得深。 从“社会”这一视角看 ,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既是由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决定的,又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结果。 社会公正总是与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理 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不但要联系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一基本国情,而且要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 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也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政治 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影响我国社 会公正的基础性因素。比如,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无法彻底消灭工农 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所以也就难以实现它们之间 的完全公正。再如,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 二,但人均仍然很低,处于世界后列,还属于比较穷的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在社 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很不完善,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 长期的过程。可见,看待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应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 的历史背景,否则对社会公正就有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又不是一成不变 的,不同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年均增长率是同期世界水平的3倍多。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经济的快 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积聚一些矛盾,其中就包括社会公正问题。正如邓小平 同志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 比不发展时少。”尤其是当前,我国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快 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不断涌现,各个方面的挑战接踵而至。这是我国当前发展的 一个阶段性特征。在这样一个阶段,社会公正问题容易凸显。这也是世界各国经 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拉美一些国家还因此陷入“中等收入 陷阱”。 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之 中,我们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 不公。比如,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还 不健全、不完善,致使我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 是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再如,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些 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变为职工的高收入;个别领导干部利用 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吃拿卡要、贪污受贿;等等。这些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 不完善引起的社会不公,虽然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人们对之 心里有些看法、嘴上有些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人”这一视角看,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与人们的心理期待紧密 相联,既缘于人们的心理期待随着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又缘于人们对社会公正 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人对社会公正的期待各有不同。 纵向上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有很大 差异,但总体而言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的。当某一 层次的社会公正需求相对满足了,人们就会期待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此相适应,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不断向社会公正的清单中填充内容,使社会公正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标准到高标准,由追求分配公正向追求就业公正、教育公正、司法公正、 保障公正等方面扩展。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心理期待的提高并不总是被动地跟随 社会发展亦步亦趋,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期待会超越社会发展步伐,从而 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凸显。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水 平不断提高等因素作用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有了 “跨越式”提高。所以,在看待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时,一个重要 视角就是应看到人们的心理期待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甚至“跨 越式”提高这一事实。不考虑这一重要变量,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偏颇。 横向上看,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除了最基 本的社会公正需求,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公正的心理期待也是大不一样的。社会 成员的分层分化越复杂,对社会公正的心理期待也就越多样,社会公正问题也就 越容易凸显。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社会,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群体类别不断增多,除了工人、农民、干部 等传统群体,还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自 由职业者等不同群体。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公正的 期待也不尽相同。比如,对于从事经济活动的私营企业主来说,他们更期待市场 交易、市场竞争方面的公正;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更期待在城市里 能不受歧视,得到公正对待;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期待就业公正 ,希望能有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等等。可以说,正是对社会公正越来越多的不 同期待交织在一起,使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看不到这一点,得出的判断 就不可能正确。 从“社会”和“ 人”这两个视角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是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和人们心理期待不断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其中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 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体上看,这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成长 中的烦恼”。 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 成合力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需突出三 个重点 虽然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是“成长中 的烦恼”,但若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极大阻碍经济社会的“成长 ”。我们强调理性看待社会公正问题,目的就是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努力实现 社会公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中,应突出三个重 点,这就是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 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提高认识。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社会公正问题之所以得不到很好解决,与一些人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 认识不到位,把社会公正的价值看轻了、位置摆低了不无关系。事实上,人类社 会的历史已经证明,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犹如空气对于人一样,都是一种必需品, 须臾不可离开。首先,社会公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没有社会公正 的引领,经济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公益品的增长、贫困人口的减少、公共服 务的均等、社会福利的共享等,反而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社会公正作为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和基本特征,就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引领着我国社会 的发展方向,也不断增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社会公 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会公正通过权利的合理分配、义务的合理 承担,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 。反之,倘若缺乏社会公正,人们自然心不平、气难顺,制度的运行、政策的执 行等就容易因一些人的不理解、不合作而矛盾不断、阻力重重。当社会不公较为 严重时,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还可能出现严重对峙,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破坏社会 和谐,阻碍社会发展。可以说,不公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 ,极端的不公正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发展的中断。第三,社会公正对社会发展 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公正与效率既有相互排斥的一面,也有相互统一的一面。 持续的高效率必定要以社会公正为基础。当一个社会只注重效率而导致公正缺失 时,贫富的悬殊、规则的不公、社会的动荡等使得高效率也不可能长久维持。这 时,必须通过提高社会公正水平来提升效率,让社会公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正和效率如同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公正与效率之间作出合理安排 ,以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社会公正的这些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 将社会公正作为事关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不断增强解决社会公正问 题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举措得力。实现社会公正 ,需要采取切中肯綮的举措。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就是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做 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当前我国社会公正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说是 发展中的问题,既有发展不够的问题,也有发展不尽科学的问题,因此须通过科 学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实现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公正,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不注重社会公正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没有科学发展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 。在现阶段,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做大蛋糕,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 基础上,还应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努力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 发展成果。比如,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 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 差距扩大趋势;应对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防止弱势群体的弱势循环 累积,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形成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为 身处底层的人打通向上流动的渠道,使社会各种职位和机会都平等地向所有人开 放;等等。 形成合力。社会公正问题千百年来 与人类社会始终相伴相随,不仅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更因为实现社会公 正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懈努力。首先,政府应承担主要责 任。实现社会公正,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有时还伴随着 尖锐的斗争。没有公共权力作保证,没有完善的制度为保障,社会公正的实现很 可能寸步难行。当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实现社会公正进行顶层设计和 总体规划,特别是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社 会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制度保障。其次,社会应发挥协同 作用。没有社会的协同,社会公正总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实现社会公正,政府 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政府又不是无所不能的。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 会公正问题日益复杂化,政府的制度设计往往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社会积极 介入,发挥协同作用。尤其是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都应积极参与到社会公 益慈善事业中来,对处于困境而无力自行摆脱的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援助和关爱。 最后,个人应培育公正之心。社会是人的社会。实现社会公正,个人不能置身事 外。个人具有公正之心,是实现社会公正相关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如果个人缺 乏公正之心,总想在社会分配中多占便宜甚至不劳而获,必然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带来社会的非理性,使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可以肯定,如果我们个人缺乏 公正之心,总是由屁股决定脑袋:当自己属于社会不公中受损的一方时就愤愤不 平、希望马上改变;而一旦自己属于受益的一方时则沾沾自喜,千方百计阻挠变 革,那么,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必将变得漫长而坎坷。只有每个人都具有公正之 心,为实现社会公正不懈努力,才能让社会公正放射出比太阳还要灿烂的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