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 北京4月28日电(时事报告报道)新医改实施3年来,取得了很多骄人的阶段性成 果,尤其是基本医疗保障的扩大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国际社会也给予中国新医改高度的关注。前不久,摩根银行、世界卫生组 织、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相继发布关于中国医改进展评估的报告。虽然三个报 告对中国医改进行评价的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这次医改确定的方向,认为中国 医改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中国医改的正确方向是政 府承担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职能。新医改明确了健康是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系重构的最终目标,强调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重新定位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作用。虽然3年来,新医改很多政策的执行还 存在很大问题,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但不可否认,改革 方向上的调整和明确,是新医改第一阶段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为什么肯定这个改革方向?从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健康是基本 人权,医疗卫生体系在目标上不仅追求效率,更强调公平,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 本医疗保健,要求政府必然比在一般经济建设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 ,医疗领域所面临的市场失灵问题比一般产品和产业面临的更为突出和复杂。这 决定了在手段上,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目标和手段都决定了 医疗卫生体系中政府的关键和主导作用。 从市场经济发展 的角度看,把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提供给全体国民,是维护市 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华盛顿共识”被认为是很多经济转轨 国家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但“华盛顿共识”也强调了市场化过程 中,需要同时调整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向,使之向教育和医疗倾斜。这不仅是出于 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医疗卫生的事业性质,也就是公共服务 的职能,用较低成本保障了全体国民健康。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不断弱化,对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下降,从而导致了一 系列问题。新医改强调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重申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 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 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 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 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得到有效缓解。▲ 资料链接: 卫生部部长陈竺最近指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得到一定 程度缓解。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城市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 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 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 。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 别提高到28.6%和35.9%。■ 责任编辑:王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