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学业 中断了,但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读书自学不辍。下乡来梁家河时,他 随身带了沉甸甸的一箱书。白天干活,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也在黄土高坡 上看书……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边 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离开的那天,全村人排起长队 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乡们还送给他 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表达对他的由衷赞誉。 离开陜北 后,习近平始终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 学。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他专程回到梁家河挨家挨户看望,为贫穷老人带去了慰 问金,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他任福建省领 导时,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 7年的 农村生活、7年的甘苦与共,这段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 住同劳动的岁月,不仅让习近平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深切了解 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 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融入到他的人生追求之中。 他曾坦诚 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陜北的老乡 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时,他曾一度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 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 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到国务院办公厅、 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82年,当一些年轻人开始下海经商、出国留学的时候, 他却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这个县1981年人均收入不 到150元。刚开始,不少人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县委副书记将信将疑。低调务 实的他,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队打饭,一起蹲在树下吃饭聊 天,并总是骑着自行车往乡下跑,深入到老百姓当中拉家常、问寒暖,很快就和 大家打成一片。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份量。基层,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 1988年 ,习近平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宁德是当时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 跑遍这里的乡村,他经常一连数日坐着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常常颠得连 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腰疼得一时下不了车。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他就踩着泥 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进去,其中有个乡叫下党,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 多才进到乡里,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他推动改造了几千村民世代居住的茅草房,为祖祖辈辈漂泊海上的船民在岸 上修建了住房,使他们可以下海打渔、上岸居住,安居乐业。 在宁德时,他提出信访接待下基层 、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政策宣传下基层的“四下基层”要求。到 福州后,他建立了领导干部下访接待群众制度,走遍福州五区八县。他曾经带领 福州市区领导,两天接待逾700位来访群众,当场拍板、限期解决近200件问题。 后来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这项制度。他说,“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 和水准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2003 年9月,他带着浙江省三级主要领导,到问题多、矛盾集中、群众意见比较大的 浦江县接待来访群众,并明确要求预先告示、广而告之。以浦江下访为序幕,浙 江全面开展了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领导下访的长效机制。 2005年 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长广煤矿浙江矿区,乘罐笼下到近千米的井底,弯腰弓身 沿着低矮狭窄的斜井走了1500多米,来到采矿点看望慰问在井下采煤的工人。 习近平很 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同群众进行交流。他曾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专栏 上发表了232篇短论,以平等交流的语气,及时回答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一 些问题,浅显易懂地讲道理,很受欢迎。群众说这是“用大白话,谈大问题”。 习近平待 人宽容厚道,但在涉及群众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坚持原则。他常说,要 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在宁德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 时,针对干部存在的一些为难情绪,他严厉批评,拍案而起:我们是得罪几千名 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主政浙江时,他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一年时 间里,有许多干部就因为不作为而受到处分。 习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领导 。他不忘师恩,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他尊老爱幼,在正定时把 县里第一辆小卧车让给老干部用,还特地设立了老干部病房和活动室;在福州时 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书,直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 多年不变 的深耕基层、踏实亲民的作风,使习近平在广大老百姓中赢得“平民书记”的赞 誉。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 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功成不必在我” 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宣示改革决 心,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广大干部群众眼中,习近平是一位思想解 放、眼界宽广、目光长远的富有改革精神的领导者。 在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工作时 ,他领导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厦门此后发展 规划、实施计划及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他担任市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 管理建设等领导机构负责人,研究制定了推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 施,积极推动厦门实现计划单列,主导协调解决了计划单列涉及的一些重大政策 问题,为厦门长远发展争取了许多有利条件。 习近平认为,作为领导者,既要立 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 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 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河北正定时,得知《红楼梦》电视剧组在寻找外景基 地,习近平看到潜在的商机,主动上门洽谈,力排众议,说服有关部门和县里投 入大笔资金在正定建设拍摄基地“荣国府”,并修建荣国府旅游景区。荣国府在 建成当年的旅游及门票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不仅收回投资还有盈利。而此时, 他已离开正定到了厦门。他创立的“正定旅游模式”让正定后来受益很多。在《 红楼梦》拍完之后,又有17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高峰时每年有130多万人次 参观游览。 他在1992年提议并主持制定的“福州3820工程”,分3年、8年、20 年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等。当年确定的主要目 标早在几年前就已全部实现,洽谈引进和开工建设的一批特大项目如冠捷电子、 中华映管、东南汽车、南方铝业等,带动和培育了一批富有特色的产业群,为福 州近2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至今仍是福州的领军企业。 担任福建 省省长时,习近平在2001年率先开展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的专项工作,得到老百姓广泛称赞。 习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2000年 省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作出相关决定。他担任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十多年来,这张看不见的“网”逐步四通八达,覆盖了居民生产生活、公共行政 服务、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福建是全 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