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湖南衡阳南华大学的大学生在献血。 当日,南华大学开展“献出青春热血,抗震救灾,支援雅安”专项献血活动,在 校大学生积极为“4·20”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伤员献血。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社会理性有了更大信心。 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必须面对各种矛盾,以焦虑对待沉疴只会积攒问题,以怨怼发 泄不满只能撕裂社会。这5年,当“正能量”成为流行词,“建设者”成为首选 项,我们的社会开始向理性回归。“不要放纵感情一味煽情,也别肆意否定一味 挑错”,芦山地震的第一时间,即有网友如此告诫。“帮助灾区,不一定都要赶 赴现场”,“不传谣、不占路、不添堵,都是在奉献力量。”一样的情系灾区, 一样的生死与共,然而比起5年前的那个初夏,对于如何展开有效救援、怎样呵 护受灾者尊严,我们有了更高要求、更深理解。 汶川到芦 山有多远?85公里,1804天。但我们所翻越的距离,岂止万水千山。 就在这1804天里,我们遭遇了“7·23”动车事 故,经历了“7·21”暴雨之恸,痛惜过“小悦悦之死”。我们也奉献了北京奥 运、上海世博的精彩,见证了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长,感动着“最美老师” 、“最美司机”的平凡伟大。灾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 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重建对人性对社会的信心。 正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类的进步也正是在挑 战与砥砺中延展。我们还应该做得更好。新媒体展现了大爱中国,但也推送了芜 杂信息、制造了不实传言,如何更好发挥网络平台的正能量?面对公开透明要求 和信息时代的压力,权威部门如何统揽全局、提供更加系统的信息?被网友连连 喊“滚”的慈善组织,能否以自己的“埋头苦干”重建公信?天灾难以避免,但 能不能在选址、预防、灾后保障上做得更到位? “我们并 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扛着历史”的坚韧。这种 从很多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历史感”,不正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 ▲ 责任编辑:李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