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跨入新的一年,收入多一些、税负轻一些、保障高一些,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对未来的期盼。 一般而言,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国家财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人均税负”和“人均财力”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只能共进退。“人们普遍认为福利多多益善,我反对这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主张。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政府多给,就要多收。收得过头了,发展就没后劲了。”刘尚希指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平衡两个钱袋子:一个是国家的“钱袋子”,一个是老百姓的“钱袋子”。 如果硬要搞低税负、高福利,那么国家所需的财力只能靠负债来解决。这要面临极大的财政风险,而且是不可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财政赤字高企,债务压力巨大,一些被当作高福利“样板”的欧美国家,面临财政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窘境。有的国家甚至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政府部门“停摆”。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国家推行的高保障与高福利制度,远远超过它的经济增长水平,最终导致政府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这样的教训需要我们警醒。 专家介绍,一个国家税负高低,一般用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来衡量。从政府部门和一些研究机构测算的结果来看,由于采用的政府收入口径不同,测算出来的宏观税负结果也不尽相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中, 2012年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59%,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5.33%。 “宏观税负世界平均水平约为40%,应该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稳定税负,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 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稳定税负,意味着财政收入不是政府想收多少收多少,而是要与经济增长大体“合拍”。如何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报告,以及参与报告起草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和好“点子”: ——预算管理真正实行全口径,推进政府收入体系改革,探索新的基本财政模式,以全口径预算管理为依托,调整规范各类政府财政收入。政府支出方面稳定规模,同时要转换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 ——国有资本红利应该是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现在分红比例偏低。国有资本应真正为公共支出、公共服务发挥作用,这方面改革的空间还很大。 ——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两个碰到一起,是我国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这在发达国家历史上没有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已经进入尾声,未来中国财政支出重点必然向社会福利性支出倾斜。今后应当适度控制规模,压缩建设性支出以及政府投资,继续加大社会福利性支出比重。▲ (原标题: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合理 "人均万元"提法遭误读) 责任编辑:王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