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互联网企业时还发现很难说服一些中小企业接受采访,谈到审批、监管时他们也会有抱怨,但具体谈到卡在哪个部门时他们又语焉不详。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不愿意出头和监管部门搞得“尴尬”,另一方面有些中小企业的现行做法也有些打“擦边球”,谈起来也没“底气”。专家从三个方面对审批、监管提出了建议: 要开明渠堵暗道。简政放权要减掉对市场或社会介入过多的事项,但并不是一放了之。“不是说政府从此就不要搞行政审批了,必要的行政审批还得搞,它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竹立家说。合法合规的审批渠道畅通了,想打“擦边球”的企业自然也就少了。 要对大小企业一视同仁。一些大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因此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发展,甚至能争取到“特事特办”的待遇,但许多小企业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对此,竹立家建议:“面对创新,监管层要对整个行业进行评估,出台行业相关政策,要让企业无论大小,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要有一定灵活性。面对市场创新,竹立家建议,在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增强一些政策的灵活性。比如为了鼓励创业创新,可考虑借鉴“负面清单”模式管理创业创新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再如一些企业“特事特办”后就要形成一个案例,碰到类似情况可参照执行。“很多改革就是从先行先试中破题的。”竹立家说。 如同手机上的互联网应用需要迭代更新一样,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审批、监管政策也需要及时迭代更新。这样,创业创新才不会卡壳,“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才会更快。▲ (原标题:莫成“互联网+”拦路虎) 责任编辑: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