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发展不能只盯着速度 经济增量正处于走出底部的过程,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百姓获得感更强都是亮点 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如同破茧成蝶,既充满阵痛,又充满希望。在这一阶段,观察中国经济如果只盯着增速,难免失之偏颇。 “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经济增速的底部,却忽略了经济增量的底部。6年来经济增量正处于走出底部的过程,传递出经济走势的积极信号。”潘建成说,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这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上的增长,增量巨大。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量就不容小觑。 在经济增速呈现“L”形平稳放缓的同时,我国经济增量已经走出了一个平缓的“U”形反弹趋势。据测算,2010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是10.6%,按2014年不变价计算的增量是44700多亿元人民币,2015年假定实现7%的增速,不变价增量是44500多亿元人民币,为近5年来最高,几乎与2010年10.6%的增速所对应的增量相当。 再仔细分析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7%的增速,我们能在总体增速的“平淡”之中,看到其背后让人充满希望的亮点。 经济结构更优。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产业转向服务业。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8.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9.5%。同时,经济增长动力正从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显现。 经济质量更高。经济增长动力正在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转向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高技术制造投资增速也高于工业投资1.9个百分点,而高耗能行业投资低于工业投资4.8个百分点。 百姓获得感更强。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72%,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就业稳定扩大。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虽然经济增速在下行,但新的增长点在孕育显化,下一轮全球经济周期逆转的时候,中国可能会领先。”刘元春说。 “评价经济发展,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潘建成建议更理性、全面地看待经济发展,用更为综合的指标去衡量:实现从增速到增量、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率、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