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进入中国也让更多资本意识到,中国电商行业的巨大潜力。 2007年,京东在拿了今日资本的一千万美元投资,宣布从售卖 3C 产品向全品类扩张、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之后三年里,京东还将募资近 3 亿美元;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成功在香港上市,B2B业务的盈利也全部用来孵化着B2C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 此时,亚马逊还将当当网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在中国的扩张策略也进行的不温不火。 最为致命的,是亚马逊低估了中国这个市场日后的激烈竞争,同时,和之前那些起初雄心勃勃,最后灰头土脸的退出者一样,他也低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 收购卓越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10月1日,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亚马逊对卓越网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版面风格完全效仿亚马逊,采取全球统一的模式,目的是节约成本。 一名亚马逊中国的员工对媒体说:“这是一家全球化公司,做出来的东西最好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这样最省cost(成本)。” 但是亚马逊简洁的页面设计并不适合中国用户。中国的用户喜欢被热热闹闹有氛围的商品展示页面感染。 亚马逊中国更像是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汉化版,管中窥豹,也能看出亚马逊中国并没有独立性。 事实也是如此,亚马逊中国的命门在美国。2011年,“卓越亚马逊”全面替换成“亚马逊中国”,时任CEO林汉华说,“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可见,亚马逊中国的地位一直是个执行端,在亚马逊进入中国6年以后,这丝毫没有转变。 作为一个运营中心,亚马逊中国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也很难制定出灵活的市场竞争策略。 同一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接受央视采访时直戳老对手要害:“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汉华,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吗?我可以做到。” 亚马逊中国可以受惠于总部的智能分析优势和丰富的仓库管理经验,但遗憾的是,在电商疯狂生长的那几年,消费者只认低价,而亚马逊在价格战中彻底置身事外。 王汉华曾明确对外表示:亚马逊天天平价,不参加价格战,因为价格战是忽悠,非持续经营之道。亚马逊追求价值战,也就是比拼从前台零售端体验(选品、价格、页面体验)到后台运营端体验(仓储、物流、客服体验)的综合价值。 王汉华的认识似乎并没有错,现在坐稳了电商行业头两把交椅的阿里巴巴和京东有相同的追求,但是没有什么言论能一直正确。和阿里和京东不同,彼时亚马逊在迅速爆发的电商市场中,并未赢得足够的用户。 2011到2012年是电商价格战打的最猛的两年,有亲历过当时价格战的记者回忆道,价格战是那两年的主题。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微博,“不知道刘强东、李国庆这些能喷的都会说啥。你全网底价,我就击穿底价。京东,阿里,当当,苏宁,国美,易迅,一号店,拍拍……记者们每天都抓狂。” 和京东、国美、苏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马逊在这两年全程置身事外,依然抱着“天天平价”不放。 2012年815电商大促,当京东、苏宁、国美在价格上激烈厮杀时。这一仗,最终成为电商行业的分水岭,京东由此逐步确立在家电领域的优势地位,其他家都走向下坡。全程无参与的亚马逊则是以更快的速度被人忘记。 不过仔细对比亚马逊在美国本土的打法会发现一个矛盾:亚马逊在挤垮国内的实体店时采用的策略就是价格战,只是在美国本土掀起的价格战并未像中国这般凶残。 归根到底还是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骄傲的亚马逊企图不重新做市场和客户分析,以为只是复制已经成功的模式,就能继续在不同的领域复制成功。 中国区的失败让亚马逊花钱买了个大教训。 或许是吸取中国市场的教训,亚马逊在印度市场开疆拓土时换了策略。现在印度CEO阿米特·阿加瓦尔是贝索斯的心腹,在去印度之前,他在亚马逊工作了15年。他更像一个创业者,而中国区老大都是VP级别的职业经理人,主要向SVP报告。从用人的策略上,就能看出贝索斯对不同市场的态度。 贝索斯在某次总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的教训时表示,亚马逊对于中国市场不够激进、投资不足、本土化不充分。这些也成为了亚马逊开拓印度市场过程中的雷区。 据了解,未来三个月,亚马逊还将关闭中国本土的配送中心。 到 2018 年年底,亚马逊在中国的 13 个运营中心关得只剩下北京、昆山和广州。最近,广州运营中心也已经关闭。 今年 2 月,《财经》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网易亚马逊正在协商将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业务并入考拉事宜。目前双方没有再传出任何进展。 (原标题:再见了亚马逊 电商巨头终折戟中国市场) 责编:小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