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31日讯】(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羽绒服里没有“绒”,羊毛围巾里没“羊毛”,可真荒唐! 近期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包括京东、天猫、苏宁易购、唯品会、小米有品、淘宝直播、天猫直播、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一批网络直播平台中销售的羽绒服等冬令用品进行抽样测试的结果让我们不禁叹息:又见直播带货大型“翻车”现场。 从含绒量不足的羽绒服到用糖水冒充燕窝,再到粘了锅的不粘锅……尽管法律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行为的惩戒不可谓不严厉,但之所以有商家敢于肆意欺骗消费者,一方面在于虽然服装等属于大众化产品,但其成分识别门槛较高,多数消费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另一方面,维权成本高,普通消费者即便发现被骗,也未必会费心费力去维权,这也助长了一些生产者肆无忌惮地在成分上“吹牛”。 有时候,主播口中的“优选”变成了“诱选”,隔着屏幕的商品表演,引诱着消费者打开钱包。我们不难想象消费者觉察到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别之后的失望。 商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数据造假正在瓦解着消费者对直播带货的信任。 作为近两年火热的购物模式,直播电商的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应当引起相关各方的重视。 出现问题商品后,消费者通常将直播间里光彩闪耀的带货主播作为问题商品的首要追责对象。事实上,除了“看得见”的主播,那些“看不见”的相关者——生产商品的厂商、直播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对于问题产品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荐读《风口上的直播带货如何行稳致远》) 作为产品生产者,商家要紧紧守住产品质量的“红线”。没有好声誉,品牌也就没有了持久力。为一点“蝇头小利”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抛弃了道德约束,最终损害的还是商家自身的信誉。恒源祥、七匹狼等曾经倍受称誉的品牌也加入到了“假货混战”中,如此做法消费者怎能不失望?作假容易,但失去市场和消费者也很容易。孰轻孰重,商家心中都要有杆秤。不要知法犯法,在产品质量“红线”上来回“蹦跶”。在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不赚昧心钱,抛弃消费者看不出、监管部门查不出的“侥幸”心理,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才是取胜之道。 作为直播平台,若唯流量是从,只顾流量热度、内容热度,不顾质量、不负责任,就会滋生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行,冲击法律与道德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直播平台需要来一场聚焦责任感、价值观的“质量革命”。直播平台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道德洼地,此次被抽查的京东、天猫等多家网络直播平台应当深深反思。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将作假产品“扼杀在摇篮中”。此次抽查曝光了一些商家的不法行为,这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值得肯定。但市场监管不能只重“尾”不管“头”,产品流入市场后,抽查固然能对市场秩序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把好产品流入市场前的“检查关”也同等重要,要在源头上降低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率。否则不仅那些已经流入市场的作假产品难以收回,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也难以弥补。 光是一次抽查,就暴露了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全面盘查,结果可想而知。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要更强、更狠,严格的监管措施才能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参考|央视新闻、红网 (原标题:鸣镝|带货直播,要被搞臭?)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