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11月29日讯】(北京商报)每日优鲜倒下的余震尚未消失。11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每日优鲜曾收购的“在楼下”社区无人售货机已经停运,目前已有公司接手了每日优鲜便利购的部分设备。但同时,每日优鲜便利购也身陷拖欠员工薪资、设备资产纠纷等问题中,六年时间,无人零售赛道光环殆尽,剩下的玩家依旧在社区、写字楼等各类场景寻找盈利出口。无人零售还能挺多久?
“在楼下”已关停,或将变卖柜机 当每日优鲜在为出售无人零售业务换得现金周转时,其于今年1月收购的“在楼下”无人售货机似乎成了双方交易中的弃儿。11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个社区发现,“在楼下”无人售货机已经关停,部分柜内的货品被清空,加盟等服务电话也已关闭。 据了解,“在楼下”无人售货机背后的运营主体为北京在楼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经营范围包含租赁自动售货机、食品销售等,售货机主要投放于学校、规模较小的社区等。在今年1月,北京在楼下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每日优鲜便利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这也意味着每日优鲜的便利购业务能借此扩张至全国9个城市,点位超过1万个。 然而,在今年7月,每日优鲜危机逐渐显现时,旗下经营正常的无人零售业务便利购难置身事外,转而成为每日优鲜“救火”变现的棋子。每日优鲜2021年财报显示,今年8月,每日优鲜签订业务及资产转让协议,将便利购自动售货机业务相关的业务和资产,包括北京便利购、济南便利购及其他相关子公司拥有的所有资产和专利出售给第三方,总价为1800万元现金。而截至年度报告日,交易购买方已向每日优鲜支付现金额为460万元,另向每日优鲜供应商和员工支付320万元,1800万元现金并未完全到账。 “每日优鲜依然拖欠工资,最近才开完庭。”一位已离职的便利购员工表示,如果很长时间仍未有发工资,每日优鲜会被强制执行并可能变卖便利柜。根据过往媒体报道,每日优鲜便利购业务被收购时,公司还有1.4万台设备,在运营的有8000台左右。 天眼查信息显示,自8月以来,每日优鲜便利购先后8次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最近一次立案日期为10月11日,执行标的为4.2万元。 身陷资产纠纷,设备已有新团队接手 另一边,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每日优鲜便利购微信公众号上的LOGO已由每日优鲜的标志性粉色变更为黄色。其推送的最新文章显示,经过两个月的震荡和调整,公司已组成全新团队,由深圳友朋智能商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朋智能商业”)控股。 公开资料显示,友朋智能商业成立于2017年3月,经营范围包括自动售货机、商用智能售货柜产品与技术研发等。在今年8月,据Tech星球报道,每日优鲜旗下便利购业务以3000万元被收购,收购方为深圳每日便利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资料显示,深圳每日便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王安永。值得一提的是,王安永也是友朋智能商业的法定代表人。 对于收购每日优鲜便利购业务一事,一位友朋智能商业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公司收购的是每日优鲜便利购的设备资产,并不涉及承担员工薪资拖欠的问题,“每日优鲜要把设备这类资产交到我们的仓库里确认,我们才会付钱。但每日优鲜存在资产丢失问题,也有部分设备资产被供应商扣留在仓库里,目前针对这些资产问题每日优鲜也在立案处理中”。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认为,判定收购方是否应承担被收购公司存在的欠薪问题,主要是看被收购公司的主体变更。若每日优鲜便利购的被收购方式为新股东资金注入,那么其仍要承担员工欠薪问题。但如果每日优鲜便利购被注销,那么员工劳动关系的主体也会变更为收购方,收购方得承担每日优鲜便利购遗留的债务等问题。 因此,按照上文提及的每日优鲜2021年财报和知情人士消息可见,每日优鲜便利购与友朋智能商业双方着重以设备资产交易为主,未涉及到公司主体变更。 “每日优鲜便利购卖掉资产后能获得一笔收入,也能尽快偿还员工薪资,因此建议离职员工尽快仲裁。”夏海龙表示。 那么,每日优鲜是否有针对便利购员工的欠薪补偿计划?在楼下无人售货机资源是否也会被打包折现?对此,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未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 商品丰富度欠佳,社区收支难打平 有业内人士认为,较之柜体,收购方看重的是每日优鲜便利购8000多个点位,从而省下了一笔地推人员的市场开发成本。据一位从业无人零售的工作人员透露,柜体主要分为自动售货机及无人便利柜两类,部分企业会通过加盟代理的形式扩店,加盟费在8万-15万不等,由公司派人跟踪辅导选址并进行培训。 “柜子的补货时间一般在7-10天,牛奶、面包、泡面、零食、饮料是常见选品。其中,农夫山泉、康师傅等统一定价产品占总柜80%左右,剩下的自选产品可根据周边客群需要进行补充,特色选品才是利润主要来源。”上述工作人员称。 事实上,在去年3月时,“在楼下”相关负责人曾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20年“在楼下”在北京新增了200个点位,经营优化后使得单个点位的盈利增长了217%,并且去年整体售货机保持了正向现金流。同时,柜机还新增了蔬菜、鲜食等品类。 然而,当疫情常态化,人们的购物渠道恢复往常后,无人货架的社区生意又变得冷清起来。“在社区投放需要考虑能遮风挡雨且带电源的位置,而且要向小区物业交几百元的入场费,电费另算,因此经营效果并不理想。”另一位从业便利柜业务的资深人士坦言,封闭式环境的销量要好于社区这类开放式场所,毕竟便利柜品类的丰富性无法与社区周围的商店相比。 为了解决社区便利柜SKU受限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家名为“智惠家生鲜供应”的无人便利柜还叠加了社区团购生意。据了解,目前该便利柜已经入驻北京100多个小区,主要售卖水果、饮料品类。“居民在微信群接龙预订商品,次日中午之前可来便利柜旁自提。”在朝阳区某小区现场售卖商品的工作人员表示,无论在社区摆摊还是投放设备,都得跟物业打点好,“具体费用不太清楚,但肯定不低”。 高光消失,尚未走出融资依赖 社区生意扩张不易,使得企业着力在写字楼等室内场景寻找突破口。“顺丰的便利柜业务‘丰e足食’入驻是免费的,如果销量不错,能为入驻的公司提供每月100元左右的电费补贴。顺丰的扩张逻辑主要是为增加企业客户的黏性。而元气森林在小超市等投放柜子,主要是为宣传饮料新品,并提升供应商进货的积极性。”上述资深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据行业媒体《物流指闻》报道称,截至今年11月,丰e足食的智能柜点位近8万台,覆盖全国46个城市。在8月时,其营收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120%。 但业务高速增长背后仍需要大量融资输血。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2月,丰e足食宣布获得3亿元融资,这距离其上一次融资还不到一年时间。而每日优鲜便利购被收购前,曾在2017年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1.97亿美元,约合13.47亿元。连现已关闭的“在楼下”无人售货机在2017-2019年间也获得了四轮融资。 令人唏嘘的是,无人货架赛道的高光时刻仅停留在2017年,便迅速从爆红走向衰落。前脚刚融完资,2018年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猩便利、七只考拉、便利蜂等便传出大量裁员、撤柜的消息。与此同时,为了竞争优势点位,企业之间也相互掐架。彼时,无人货架企业小e微店便公开控诉每日优鲜便利购员工搬离冰箱和货架等设备、商品。 曾经的资本宠儿如今已难见踪影。据上述资深人士透露,便利蜂的便利柜项目在今年4月已经关停,而小e微店在去年时就不扩张了。 而终于走出残酷洗牌的无人零售企业友宝曾两度冲击资本市场。2016年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后,于2019年3月摘牌。2021年2月,友宝又终止了创业板上市。今年5月,友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根据招股书数据,2020-2021年,友宝累计亏损近14亿元。对此,其解释为疫情对自动售货机及迷你KTV客流量及销售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无人便利未来需以差异化的商品组合为出发点,塑造无人便利的价值核心,这也是决定无人便利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市场尚未有大规模集成发展企业,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无人零售存在明显的前端点位扩张与后端供应链建设不匹配问题,尤其是一些新进入零售业的企业,加强供应链能力尤为重要。”零售业专家胡春才认为,温差产品、自有商品、定制商品及IP联名产品是无人便利打造差异化商品组合的重要抓手。同时,无人便利应通过以单品管理、用户管理、单店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运营,优化运营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即时零售的市场竞争力。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 王思琦 文并摄 (原标题:“在楼下”关停、每日优鲜柜机变卖 无人零售走向终局?) 责编:小美 【特别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