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人员在上海某大厦会议室加班分析数据。受访者供图 【直报网3月21号讯】(新京报)2016年6月,审计署第27号公告公开了“上海卢工集邮品交易市场7家个体工商户非法经营支付结算业务问题”。 公告中提到,“审计发现,2011年至2014年,上海卢工集邮品交易市场7家个体工商户利用控制的空壳公司,为全国600余家企事业单位转移资金18亿多元,并从税务机关骗购发票向上述企事业单位虚开发票近10亿元。” “2014年7月,审计署将此线索移送人民银行和公安部调查处理。2015年,上海市崇明县人民法院以虚开发票罪,判处陈刚、陈渊忠等11名责任人有期徒刑1年至4年不等、罚金58万元,没收财产522.8万元,追回赃款62万元。” 小小的邮币背后竟然隐藏着十多亿元不为人知的交易,巨额的交易如何进行,线索是怎么被发现的,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近日,记者采访了最初发现这一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的审计人员,了解了相关情况。 线索 150万宣传费牵出发票“真票假开” 记者了解到,线索源于审计署对某单位例行审计中发现的几笔宣传费支出。 2013年年底,审计署对某地银行进行审计。在翻阅凭证过程中,其下属一公司40多笔共计150多万元的宣传费支出引起审计人员关注。 “这些发票来自于注册地均在上海的多家公司。本地供货商却使用外地(上海)发票,而且发票和实体交易不太匹配。”审计人员介绍说。 “宣传费购买的都是人民币装帧纪念册,还有一些贺岁钞,大约300多套,账上的价格是300元一套,感觉水分有些大,而且与该公司工作性质不太相符。” 审计人员说,“初步感觉,这些发票应该都是真的,但业务可能是虚假的。” “简单地说,就是有人通过注册公司从税务机关领取新发票,然后以咨询费、宣传费等名义再开给需要资金的单位,从而非法获利。发票是真的,但交易背景是假的。”审计人员向记者解释。 “这些企业其中有一些是纳税非正常户。”审计人员说,“八、九月份已被当地税务机关列为纳税非正常户,但十一月还在开发票。” 审计人员发现,6家企业的资金最初主要流进上海的两家银行账户,并很快从这些企业的银行账户中又进行了集中和分散的操作。 调查 邮币市场背后的“开票型地下钱庄” “根据延伸调查,发现这几家公司都是在同一时段注册,注册资金、注册地基本一致。”审计人员怀疑,“牵扯进来的应该远不止6家公司。” 审计人员决定赴上海开展实地调查。 2014年4月的一个周末,审计人员来到某集邮品交易市场,发现一个柜台后挂着的营业执照上印着“章某某邮币社”。而这个名字在前期调查中曾多次出现。 “调查发现贺岁钞真实市场价值与发票存在巨大差异。”审计人员介绍:“这是2013年刚发行的,时间不长价格波动应该不会太大,零售价是40元一对,但卖给前面提到那家银行的发票上价格却是300元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