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14日讯】(重庆商报)拼多多风靡,也令众多企业开始重视“拼购”模式。继京东拼购、苏宁拼购上线后,前不久,国美推出了国美美店,表示正式进军社交电商领域。来自国美方面的数据显示,国美美店自2018年7月开始试运营,截至2018年12月,已实现年GMV超过20亿元,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90万,为42万美店店主带来了超过2亿元的共同收入。 近两年,社交电商进入大众视野,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的“砍价”模式,到之后出现的拼购,利用社交流量提高电商成交量是社交电商的核心价值。不过,以环球捕手、云集微店、贝店、达令家等为代表的分销开店型社交电商平台,虽然凭借微商分销模式快速崛起,但由于野蛮生长、层级不清,导致良莠不齐,其是否在搞传销,争论和质疑声一直不断。 达令家“激励”规则 普通店主每推广1名新店主入驻,即可获得“奖励”100元 推广店主人数一旦超过15人,即晋升为“服务管家”,发展新店主的奖励上涨至150元/人 整个“团队”招募的新店主规模超过600人,“团长”便可再次升级为“运营管家”,直接发展新店主的奖励将上涨至230元/人 异常拥挤的赛道 来自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社交电商融资总金额超过200亿元,涉及B2C类1家、拼团类1家、服务商类3家、S2B2C类3家。2018年,电商类APP增速TOP10中,社交电商占比超过一半…… 2019年已经拉开帷幕,在国美发力社交电商之前,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早已经开始布局,社交电商这种过去“不被看到”的模式,现在俨然成为电商行业的标配。 前不久,每日优鲜旗下的一款新APP每日拼拼开始内测。据官方介绍,每日拼拼定位为提供全球精选生鲜的社交拼团电商平台。 从早已涉足社交电商的京东、蘑菇街等表现来看,去年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者目前已将“京东拼购”社交电商业务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而后者则依靠直播社交模式促成成交量强劲增长,并成功赴美上市。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依托微信生态诞生和发展的拼多多从2015年上线,到成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再到赴美上市,只用了三年时间。 在互联网流量池总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流量红利并非衰退而是迁移,微信生态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如今整个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黑洞,其坐拥10亿月活用户,更占据了用户群体55%的在线使用时间,微信生态本身就是新的流量红利。 随着巨头纷纷入局,社交电商的赛道也愈加拥挤。阿里、京东等综合类电商话语权依旧很强,但拼多多已经证实可以开辟一个新赛道,巨头们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由此可以预测,2019年社交电商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今年也将会有更多新场景的突破和新物种的出现。 面目模糊的选手 但风口之中,鱼龙混杂,争议也从未间断过。值得注意的是,社交电商中以云集、环球捕手、贝店、达令家等为代表的分销开店型社交电商平台,更是被不少网友诟病。 在这场盛宴中,这些分销型电商自称以S2B2C模式,以数百元不等的入会商品成为店主为发胀方式,通过店主自买,以及发展一级下线或者直接开拓C端顾客。通过这种模式,分销型电商一边享受着社交流量的变现红利,同时以分销的方式在各地招商,分销型电商开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之间大行其道,迅速收割了一大批用户。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分销电商是以社交电商之名,行网络传销之实。以达令家为例,商报记者调查后发现,这家名义上靠分享商品获得提成的“社交电商平台”,实质上是以发展新店家为名,重金奖励“拉新”个人或团队,且激励政策层层递进。 记者以新手的名义,联系上一位重庆本土的达令家老店家。该店家告诉记者,想要成为平台店主,不需要资质审核,也没有繁琐流程,只需支付399元购买指定商品,就能成为达令家平台上的一名店主。 其实,发展新店主的运营模式,达令家有一套详细的“激励”规则。记者从相关人士手里拿到一份来自店主社交群的资料显示,不同“等级”店家的收益情况:普通店主每推广1名新店主入驻,即可获得“奖励”100元;推广店主人数一旦超过15人,即晋升为“服务管家”,发展新店主的奖励上涨至150元/人。同时,这些新店主还可以去继续招募,一层一层下线累积起来,整个“团队”招募的新店主规模超过600人,“团长”便可再次升级为“运营管家”,直接发展新店主的奖励将上涨至230元/人。 这种拉人头的高额收益,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家平台的做法,而是不少平台的普遍手法。根据公开资料查询,要想成为贝店的店主,入门需要缴纳398元的开店费用,这个398元开店就像购买了一个大礼包。而贝店的宣传资料显示,销售贝店商品的佣金在10%~40%。 但赚商品佣金却不是贝店最赚钱的渠道,诸多贝店店主在朋友圈、百度贴吧、知乎等平台广发贝店邀请码背后,“按人头收费”才是贝店最赚钱的生意。贝店的宣传海报上显示,普通店主招募一个店主可以得100元,并且能获得招募人购买产品的10%~40%作为收益;如果能招募20人为店主,就会升级为金牌店主,这样招募一个店主的收益将翻倍,达到200元;如果成为特约店主,招募收益还将增加40元,达240元……可以说,这种拉人头的模式在分销电商中比比皆是。 分销电商的“传销”风险 从拉人头到高价卖商品,不少平台因这样的经营模式,被社会各界质疑是变相在搞传销。在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看来,“判断披着’互联网+’外衣的‘新模式’是否属于传销,可看其是否具备以下主要特征:是否需要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是否分层级,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是否根据下线获利,上线直接或间接从发展的下线人员数量或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返佣’。” 无论是在达令家还是贝店的官网上,商报记者都没有找到任何一处对所谓营销模式的说明。但记者从多个渠道获得的不同服务商的宣讲资料,基本与上文一致,从店主—服务管家—运营管家,层层分级,层层提成。事实上,类似的经营模式在社交电商行业内并非个案。 云集微店更是堪称为此类模式的“鼻祖”,其前运营主体“浙江集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曾在2017年因违反传销禁止条令被工商部门行政处罚。监管部门认为,云集微店的行为违反了《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的一些情形,属于传销违法行为。 专家声音 社交电商呼唤规范经营 社交电商之所以具备如此魅力,就是因为它对传统电商进行了更多的去中间化处理。 拼多多的成功,无疑证明了社交电商的成功。这种通过去中间化,社交电商获得了更多的红利,社交电商平台再与上游供货商、下游卖家分食这些红利,由此开启了人们不断拥抱社交电商的全新时代。 当下很多的社交电商平台都在主打货源的工厂直供,厂家直接发货。但是,当社交电商平台与厂家之间的谈判不是对等的时候,如何保证上游供货商的品质,如何控制商品质量,成为决定社交电商究竟能够走多远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社交电商仅仅将供应商聚拢到一起,但是对如何把控商品质量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多的时候,靠的是社交电商自身的口碑,来为商品做信用背书。 就在前不久,瑞银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台声誉是拼多多的主要短板,这主要出于公众对于拼多多平台山寨、伪劣商品问题的既有成见。要知道,拼多多上市以来,质疑其山寨、假货横行的报道从未间断,就是因为其对平台产品监控的力度不足所致。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拼多多一致在强化打假,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改变公众的看法。“传销、微商、分销体系、利益诱导、货物品质等问题的存在与关联,构成了如今大众脑海中社交电商的原罪。”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因此,规范社交电商经营成为当务之急。 一个风口的形成,必定会有众多的追随者,类似玩法的玩家众多。淘宝、苏宁、小米、京东、国美……巨头们的触角已经伸到社交电商领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各家凭借着自身优势抢占着社交电商的高地,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如今社交电商竞争进入下半场,本身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上巨头们的挤压,如果没有模式和产品的创新,价格厮杀必将十分惨烈。 邻邻壹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张颖诗则表示,社区拼团是以社区为单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这个经营模式的关键。社交电商未来比拼的是供应链的水平,产品的质量、性价比、服务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够洞察满足用户群体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平台,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笑到最后。 此外,一位法律从业人士还透露,国家监管部门目前正在进行社交电商法律规范与监管的课题研究,将尽快明确社交电商平台、商家和技术提供者的责任边界,通过监管、法律手段解决传销、刷屏、侵害个人隐私等问题。 (原标题:分销社交电商“裂变”凶猛 小心传销在逼近) 责任编辑:一然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