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12月24日讯】(中国妇女报)近半年来,陕西汉中市81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太花了16万元买保健品。保健品中,不仅有丰乳片等根本不适合老人使用的产品,而且经工商部门鉴定均为“三无”产品。(12月22日《华商报》) 王老太的遭遇,只不过是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许多老人和子女处于一种分散居住的状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导致这些老人的精神世界处于一种荒芜、空虚的状态。 “保健品骗局”屡屡得手,不是因为作伪的手段高明,而是因为骗子击中了老年人的“软肋”。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了更直接也更强烈的利益诉求。一方面,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空巢老人试图通过保健品来进行“自我救赎”;另一方面,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层出不穷的当下,不断出现的医疗事故,进一步切割了社会信任,加剧了老人的健康焦虑。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的不对称,老年人容易被保健品的幌子蒙蔽。而社会定力的集体缺失,让人们丧失了理性思维,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让“保健品骗局”有了藏污纳垢的空间。骗子们通过虚构的角色扮演,以拟亲化称呼缩减和老年人的距离感和隔阂感,先骗取老人们的信任,然后再骗钱。 这边厢,老龄社会已经到来;那边厢,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却“慢一拍”。由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缺失,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标准依然停留在“有没有”的粗放阶段,却没有达到“好不好”的专业化、精准化阶段。 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安全、更有品质、更有情怀,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合力。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也是法治经济,公共部门要加大对“保健品骗局”的打击力度;市场力量要善于发现需求,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年轻人要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让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更有生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压缩“保健品骗局”的生存空间。▲ (原标题:“保健品骗局”折射精神荒芜亟待绿化) 责任编辑:言无忌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