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暂停办理直销审批备案直销行业监管面临诸多课题专家建议 ◎ 在地方监管不到位、灰色利益驱动等前提下,很多保健品企业拿到直销牌照后,挂羊头卖狗肉,大肆发布虚假广告,从事传销或准传销活动 ◎ 直销行业存在审批和监管两张皮现象。商务部负责发牌照但不负责监管;原工商总局即现在的市场监管总局负责监管,不负责行政审批。导致审批和监管中间出现空档 ◎ 我国的直销立法改革应当全面反思,提高直销行业的主体准入门槛。建议鼓励竞争,打破垄断,早日将直销企业核准制改为注册制(登记制),促进中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董佳莹
【直报网北京2月26日讯】(法制日报)继权健之后,无限极、华林等企业相继被查。 2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称,目前商务部已经暂停了办理直销相关的审批、备案等事项,正开展保健市场整治工作。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将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建立直销企业和主要从业人员信用黑名单制度。 直销行业的灰色地带被推至台前,接受公众的质询。作为覆盖全国并涉及庞大人群及销售市场的产业模式,直销行业发展20余年来屡屡爆出问题。如今,这个行业迎来了史上“最严”监管。 直销产品无处不在 品类用途丰富多样 “怎么劝都不听。怎么能把保健品当饭吃呢?”在北京女孩林筱月(化名)给记者发来的照片中,她家里的保健品堆积如山。 林筱月的母亲买了四五万元的保健产品,父亲也在吃保健品,好几个亲戚都卷了进去。她的伯父甚至投入了四五十万元。如今,林筱月和母亲交流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尽量回避任何关于保健品的话题,因为害怕“又吵得不可开交”。 为何偏爱有保健功能的生活用品?林筱月的母亲解释称,对于有保健需求的人来说,她们在试用过产品后发现确实有效果。 随着权健事件曝光,华林等企业的“爆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刮起对直销市场乱象的整顿风暴。但在林筱月家里,她却势单力薄。对于林筱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让母亲认识到直销的“危害”以及保健品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药”。 而通过《法制日报》记者的采访,林筱月一家是无数被直销产品“攻占”的家庭缩影。 在这些家庭中,有将直销保健品当作救命稻草的;也有将其当作生活辅助品的;还有的人辞去工作专职做直销,梦想几年之后年收入百万元,实现财务自由;也有人期许子承父业母业,让子女成为“××”直销品牌二代。 今年49岁的北京市民马然是一名资深直销产品使用者,她接触直销产品已有10年时间。最初,她经人推荐开始使用一些直销品牌的保健食品和日化用品,如今家里吃的、穿的、用的,很多都已经替换成各种具有保健功效的直销产品。 “朋友们要是接触到某种直销产品,会直接先来问我,几乎都是在微信上发来一张产品介绍,跟上三个字‘用过吗’。”马然说,家里用的最贵的一款产品是一个形同单人衣橱的保健小屋,价格超过6万元,“人可以坐在里面,通过专利技术进行全身保健,可以使用很长时间”。 马然认为自己并非痴狂。据她介绍,中年女性或多或少都在购买使用直销保健品。“一个朋友全身都是保健服装,包括帽子、眼罩、内衣、睡衣、袜子、配饰等。她们说这种服装使用具有打通身体微循环的面料制作而成,有排毒功效。升级后的面料包含一种叫做‘甲壳素’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好处,而且费用也不便宜。”马然说。 虽然家人对马然的行为有些许不满,但马然认为自己会分辨,是理性的。“不是推销员说什么就信什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真正了解产品和自身需求。还要看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