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随着规模扩大、竞争加剧,阿胶市场上对驴皮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驴皮价格也不断升高。 数据显示,2000年,一张驴皮的价格仅位20多元,到2013年一张驴皮的价格已涨至600元左右,而到2016年已暴涨至2500元。 面对这种情况,各大阿胶生产厂家开始竞相收购。 只是,基于实际情况来看,有专家认为,在这样一种原材料采购模式下,一方面收购驴皮非常麻烦,厂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四处奔波收购,支出巨大费用;另一方面是公司难以有效掌握收购渠道,使成本更加难控。 此外,2019年年初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曾称,一方面国内驴皮存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对假阿胶的检测已堵住全部漏洞,此前还检测不出马皮和骡皮,现在这个检测问题也已解决,正在走最后程序,这意味着驴皮会更加紧张。 库存压力 不过,对于这份成本苦衷,市场也有另一种解读,即东阿阿胶的战略失利,或者懒惰表现。试想,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打造是应有之义。以乳业对比,伊利、飞鹤、君乐宝等领军企业早在十年前,就已深耕上下游产业链条。如果东阿阿胶早些年提前布局、未雨绸缪,怎会陷入如此尴尬之中? 显然,一味追求简单提价,过分自信亦或懒惰带来的战略失利,为东阿阿胶带来了隐患。 如今,到了尝苦果的时候了。面对原料市场的涨价压力,东阿阿胶本身的涨价战略已面临天花板。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其高企的库存。 有业内人士指出,东阿阿胶十多年来一直处于“提价——渠道囤货——渠道去库存——再次提价——渠道囤货——去库存”的周期循环中。 问题是,市场也有承受能力的极限。价格一直上涨,前几年,各大经销商也一直积极压货。直到最近两年这些人才意识到,市场已饱和,价格太高卖不出去。 甚至在业绩预报中,东阿阿胶也坦言,公司下游传统客户主动消减库存,从而导致公司上半年产品销售同比下降。 对此,有媒体报道,一位直接和东阿阿胶厂商打过交道的零售药店店主说:“到了这个价位,没人敢压货了。”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其药监局的通知规定:“药品有效期最长时间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因此,渠道商一般囤货2至3年就会卖出,这也造成了阿胶存在去库存的要求。 据公司财务数据显示,东阿阿胶的账面存货曾超过36亿元。 并且,东阿阿胶2012年至2018年的业绩报告也说明,2012年东阿阿胶期末存货为4.01亿元,2018年为33.67亿元,上涨了8倍多。 另外,2010年,东阿阿胶存货周转率曾达到5.59%,为历史最高。 更不幸的消息是,随着涨价节奏加快、幅度加大,东阿阿胶的存货周转率不断下降,到2018年降到0.72%。 并且,2019年一季度,东阿阿胶的存货周转率只有0.13%。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想有效消化高成本的存货,就需要降低阿胶的售价。如果保持售价不变,或进一步提高售价,消化高成本的存货将需要很长时间。 显然,东阿阿胶的提价策略,已不可持续。 密集减持 这些不可持续,已映射到了资本市场。 根据公司一季报,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有 94340位股东,股东人均亏损26499.89元。 相关资料显示,自2019年以来,东阿阿胶的前十大股东中,除华润医药仍增持公司股票外,部分机构已多次减持。 与2018年对比,2019年一季度报告,东阿阿胶前十大股东中的中国太平洋人寿旗下两款保险产品,对东阿阿胶持股比例分别减少56万股、105万股。 据媒体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181只基金合计持有2703.15万股,2019年一季度合计有17只基金持有东阿阿胶的股份,总持股数是217万股,据此计算,一季度基金减持2486.15万股。 其中,2018年底,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东阿阿胶866.22万股,为持仓最多的基金,2019年一季度末,减持后,仅持有2.45万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