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12月7日讯】(人民日报)中药材造假之风愈演愈烈,掺杂掺假成为市场“潜规则”,崇尚绿色的中药材被污名为“毒中药”。长此下去,中药将走上一条黑色的不归路。 前段时间,笔者去看中医,抓了一周的中药,包括出诊费,算下来上千元。素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药,如今价格贵得有点离谱。 中药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归结到一点,就是资源稀缺,供不应求。中医的发展建立在丰富的药用资源基础上,如果没有了资源,中医就成了无米之炊。药品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性,缺一味药就组不了方、治不了病。中医和中药的关系,就好比是枪和子弹的关系。以石斛为例,这种曾遍布近半个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在国内已无足够储量,不得不从中亚、南亚国家进口。 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无主、谁采谁有”的中药资源成为“免费的午餐”。于是,开发一种资源,毁灭一个物种,全国范围内的野生药用资源开发已陷入困境。《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数目达到168种。一个物种的破坏和消失,将影响10多个物种的生存,中药资源物种破坏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难以估量。遗憾的是,“保护名单”并没有成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免死令”。药价越高,反倒加剧了人们对珍稀药材的掠夺式采挖。虫草就是一个最直观的例证。上世纪70年代,几块钱就能买一斤虫草,如今连根虫草须也买不到了,野生虫草早已是重金难求。 在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物种和环境双重危机的挑战下,人工繁育处境艰难,一些药材的生长周期长达3—5年,鲜有企业甘冒风险。人们常说:药材好,药才好。其实源头是优质的种子资源。不保护好野外物种,即使是人工栽培,种质资源大量流失,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中药资源遭遇劫难,还与中药提取物出口的错误导向有关。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我国优质道地药材本是“一块宝”,但在西方主流市场还缺乏合法身份,只能作为低附加值的“草”来贱买,中药提取物大行其道。提取物大量出口到欧美市场,被做成制剂返销到国内。中医药以牺牲环境和物种代价,用自己的血和肉喂饱了跨国药企。这种卖资源毁环境的做法,实在令人痛心! 中药材价格上涨了,但中成药价格却涨不上去,导致掺假之风盛行。眼下,尽管药品最高限价已经取消,但在各地药品集中采购“唯低价论”的政策并没有改变,这让中成药企业很受伤。例如,规格为60片/瓶的复方丹参片成本价3元多,中标价不到1元。如此便宜的药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中药材造假之风愈演愈烈,掺杂掺假成为市场“潜规则”,崇尚绿色的中药材被污名为“毒中药”。长此下去,中药将走上一条黑色的不归路。 实现中药的绿色发展,迫切需要打开政策的枷锁。中药材在国内市场只有药典规定的及格线,没有分级标准,造成中药材良莠不分。我国亟待建立中药材等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中药行业绿色发展。中药行业是典型的药材资源依赖型产业,而中药资源一直是中医发展的“软肋”。《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中医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岐黄之术才会发扬光大。▲ (原标题:中药材造假之风愈演愈烈,绿色中药何处寻?) 责任编辑:小秦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直事儿”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