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9月6日讯】(中国企业报)对于迅猛增长的养老产业,中国企业还缺乏准备,既看着这块巨大的蛋糕眼馋,又不知道怎么吃才好。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会达到2.48亿;到2030年,这个数字会变成3.71亿,这意味着在10年的时间里,中国老年人会以平均每年1200多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间共增加1.23亿。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不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角度,都迫切需要对养老市场进行研究和预测,发现潜在的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 “新老年人”时代 影响未来的养老市场形态和格局的,不仅是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还有老年人消费能力和消费心态的变化。 从2020年到2030年新增加的老年人口都是60后,和此前的老年人相比,其收入水平、消费习惯都有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理念是能挣、会花。不但消费能力强,也会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我们把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老年人称为“新老年人”。这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变化,而是涉及产品和市场开发理念、开发方向的调整。 “新老年人”时代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这是城市化进程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新问题。目前,在城市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已经占到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据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披露,3年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1.18亿。对于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显然还缺乏基本的准备。 和基数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相比,中国养老市场的发育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按照金额的大小,养老产业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 ,一个是在护理领域,第二个是在医疗领域,第三个是在养老服务领域。2014 年,中国的养老产业规模仅为 4.1 万亿元,占 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 7%;而美国养老服务消费占 GDP 的比例为 22.3%;欧洲养老产业占 GDP 的比例达到 28.5%。到2020年,中国的GDP将毫无疑问地超过90亿元,如果养老产业按占比20%的规模计算,届时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也就是说,在未来3年中,平均每年要实现3—4万亿元的增长,才能填补高达10万亿的增长空间。这是一个有可能实现井喷式增长的市场,也是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中最大的增长点。 养老模式面临变革 老年人口结构的变化、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决定了养老模式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经验中,中国人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由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导致的。但事实上,家庭结构和经济条件对养老方式的影响更大,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以前,中国家庭中大都会有3—4个孩子,并且一般家庭没有富裕到可以住高规格的养老院,这是居家养老模式的前提。 统计显示,目前居家养老占到了96%,社区大概占了1%,机构养老占了3%。在“新老年人”时代,4-2-1的家庭结构,导致子女没有时间和精力在家陪伴和照顾老年人。特别是对于空巢和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就变得不切实际,甚至会有潜在的风险。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目前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约 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 41.9%。在老年人能够自理时尚好,当老年人半自理或不能自理时,就必须到养老机构度过晚年,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比例激增。机构养老将替代居家养老,成为中国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 与需求相比,中国养老院的数量明显不足。根据民政部方面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11.6 万个,各类养老床位 551 万张,比上年增长 1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 张,比上年增长 11%),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 298 万张。2015 年养老床位数增加到了670万张,但相比“十二五”的规划目标依然存在 300 多万的缺口。条件好的优质养老院更是“一床难求”,北京的一些公立养老院,排队已经排到了几十年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