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的不只是网友和松本实敏。2月27日,由便利店经营者组成的“便利店联盟”召开了记者会,商定有关缩短便利店营业时间以及关店事宜。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便利店24小时营业,对消费者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夜间运营成本很高,主要是人力成本非常高,而便利店是微利行业,增加店员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压力。因为夜间消费率很低,营业收入还不够支付给店员的工资。所以从经济上来看,减少营业时间是合算的,但是从品牌影响力上来看,是不太好的。 三步一“7-11” 三步一“7-11”、五步一“罗森”的便利店服务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国民生命线”。几家便利店营业时间的改变,之所以能引起轩然大波,也正在于此。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日本的便利店数量已经达到54501家。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平均每2000个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 7-11可能是哆啦A梦口袋的原型。从早餐到夜宵,从洗漱用品到衬衣面膜,从电影票到代缴水电费,在7-11约100平方米大小的门店里,通常会容纳约3000个单品。据了解,7-11有一支150个人的商品研究团,每天会分析销售数据,并研究各种商品销量和利润,把每一平方米的效率发挥到最大。 虽然7-11带着美国血统,但创始人铃木敏文将这种模式做到了极致。7-11的前身是1927年创立于美国得州达拉斯的Southland Ice Company,主要业务是零售冰品、牛奶、鸡蛋。1946年,南方公司将营业时间延长为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于是诞生了“7-ELEVEN”这个名字。 1973年,7-11被38岁的铃木敏文引入日本。彼时正处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日本中小企业厅制定了《便利店手册》,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开启了日本便利店的高速发展期。 “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这是铃木敏文为7-11定下的价值观,在他看来,虽然这两点看似没有区别,但是“为顾客着想”还是把自己定位成“卖家”;而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需求。 绝对的用户至上是7-11俘获人心的重要原因。2016年,7-11的8000多名员工,创造了近百亿元人民币的利润,人均创造利润近120万元人民币。 过度饱和的便利店 言多必失,店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在日本,便利店的数量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 “商店周围300米以内,竟然有10家便利店;大型药店、卖生鲜食品和便当的地方也在增多,威胁着便利店的生存。”去年,东京高圆寺车站前的便利店主前田宏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便利店赚钱的时代似乎要结束了。数据显示,日本便利店的销售额在2017年出现了罕见的下滑。这背后,有网络新零售的冲击,但也有便利店成本与时长的博弈。 24小时的营业制曾是7-11等便利店的便利资本,但事实是,深夜和凌晨真正会去便利店买东西的客人很少,但在这段时间内需要付给员工的时薪却更高。也就是说,在盈利最低甚至没有的时间段内,却需要支付更多的人力成本。“入不敷出”又劳心劳力的方式让松本实敏这样的店主难以支撑。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众所周知的老龄化、劳动力短缺趋势。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去年10月,日本PERSOL综合研究所和中央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预计2030年日本劳动力缺口将达到644万。这一数字约为2017年日本人口总数的约5%。 而缺口最大的正是饮食业为首的小型私营服务业。7-11公关人员对于营业时间的改变,也解释为是为高龄化及人口减少等社会结构变化做准备。如今7-11、罗森也开始在店内尝试新的业态,比如无人便利店。东京JR赤羽站内就曾试运行过AI无人商店。 赖阳也表示,对于目前便利店的困境,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增加人工智能和人工值守,白天有人值守,夜间可以使用无人值守,因为白天不能完全无人值守,需要有人整理货架、摆放货物;而晚上如果消费率很低,无人值守也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原标题:试行非24小时营业 7-11“老了”还是“困了”) 责编:小美 解读新闻热点、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尽在以下微信公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