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报网北京3月22日讯】(北京商报)政策频频“开绿灯”,然而便利店售药依然谨小慎微。近日,北京市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本市将在50家连锁便利店试点乙类非处方药、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服务。作为一项便民举措,便利店售药旨在为市民提供更多购药渠道。但也有一部分便利店担心售药带来的坪效、人力成本等问题,正持观望态度。
将扩至50家 北京首家便利店销售乙类非处方药试点落地近4个月后,有关便利店售药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再传出新消息。北京商报记者3月21日获悉,在前一日举办的北京市全市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本市将积极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扩大“一区一照”适用范围,探索实施“一市一照”。会议上特别提到,今年本市将在50家连锁便利店试点乙类非处方药、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服务。 去年10月,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市发改委、财政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便利店内一些经过评估风险低的销售经营项目也将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改革经营许可。其中之一就是允许连锁便利店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也就意味着便利店可售药品,此举被视为经营品类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据了解,我国非处方药(OTC)药品包括甲类OTC和乙类OTC。乙类OTC以常见的感冒用药、止咳镇痛类、胃肠道用药、清热消炎类药、维生素补益类药品为主。甲类OTC只可在医院、药店销售。而乙类OTC除了可在医院、药店销售外,还可在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宾馆、百货商店等处销售,原因是乙类OTC相对安全性更高。由于相对安全,连锁便利店销售乙类OTC药品的风险相对也更为可控。 为配合该政策落地,北京市食药监部门出台了可供便利店出售的药品目录,主要为消费者日常用药,应用于一些小伤小病。此外,便利店新增药品后也将纳入和药店同样的日常监管,各区食药监部门将通过不定期飞行检查,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